有人問:異性相處久了,會動情嗎?
其實,異性關係非常敏感,若是相處沒有邊界,有了一些不正常的言行舉止,必然會越界。
很多曖昧關係,都是從不經意的互動開始的,只是當初沒引起重視,或是雙方故意借友情玩曖昧。
直白點講,成年人的感情,沒有無緣無故的心動,只有層層遞進的“越界”。
那些被誤讀為“純友誼”的互動,或許就是理性與慾望的博弈場。
說到底,異性相處,到了以下三種程度,往往會動情。
一、肢體距離的坍塌,就是曖昧的開始
異性間的身體距離,往往是衡量關係的隱形尺規,一看便知。
當男女交往時,經常發生肢體上的接觸,關係就會走向曖昧,掩飾不了。
比如,男女遞東西時,指尖接觸過久,故意製造親密觸碰的機會,這就不正常。
再比如,雙方聊天時,距離縮短至30cm內,已經突破了親密距離的閾值,很容易滋生曖昧情愫。
甚至,在相處時,無意識模仿對方的托腮、轉筆等小動作,都可能表明關係變味。
記得單位助理程小姐,與新來的男上司,每天例會都“恰好”相鄰而坐。
從最初手肘相撞的尷尬,到後來他俯身指導工作時,襯衫擦過她的耳垂,讓關係瞬間越過邊界。
某次加班,男的“順手”幫程小姐揉肩,還搭她的肩膀時,才讓她突然看清他手機屏保上的結婚照,瞬間清醒了。
可是,那時兩人已跨過友情的界限,走入曖昧的關係中,一切遲了。
所以,異性之間相處,但凡有了肢體接觸,即便嘴上不承認,但身體早已暴露了秘密,根本藏不住。
二、情感記憶的共生,是曖昧的潛臺詞
異性之間,若是產生了情感依戀,經常共享隱私,關係就可能越界。
這樣的男女,很容易陷入動情的情感漩渦裡,甚至發生婚外情。
比如,男女在一起,經常傾訴婚姻的困境,伴侶的缺點,以及內心的委屈,一旦得到對方的關心與呵護,就會產生強烈的依戀。
再比如,兩個人關係熟悉后,創造只有彼此懂的言語,這都是曖昧的潛臺詞,無形之中將關係置得危險之中。
甚至,有些女人還喜歡將兩個人的情感,寫進日記,不經意間產生心動的感覺,關係自然會走向曖昧。
朋友周小姐,經常和男閨蜜吐槽老公不做家務,覺得找到了情感守護者。
就這樣,半年不到,他們就發展出加密的對話模式。
比如,兩個人用“報表延遲”代指思念,“審計通過”暗示見面。
直到有一天,她再次找男閨蜜回來,老公在她包裡發現一條露骨連衣裙,才驚覺她和男閨蜜的關係曖昧了。
所以,異性相處,只要有了共同的情感記憶和依戀,關係就已變質。
他們共用秘密,不是在交換信任,是在合建一座逃離婚姻的避難所,若不醒悟,必定承受痛苦的結局。
三、強化“我們”的思維,便是心動
當異性間,開始使用“我們”構想未來,意味著關係進入曖昧的境地。
可能,兩個人都動情了,甚至幻想相依相守,對情感產生誤判。
於是,他們會經常依偎在一起,不斷地計劃未來,漸漸形成了“我們”的思維模式。
比如,他們談到退休生活時,會自然代入對方。
而且,對一些重要資訊,如車房等財產,也向對方透明化,信任感甚至超過身邊的人。
身邊有個設計師陳先生,他和某個女客戶關係很好,經常膩在一起。
交往一年來,兩個人從最初討論方案,到後來“順口”提起“以後養老院要選帶畫室的”。
甚至,他們還經常說“我們”以後要如何如何,對未來的規劃高度默契。
好在陳先生後來在手機里,看到女兒的消息,才瞬間清醒,沒有為了一時的動情,而丟失家庭的責任。
所以,異性之間交往,如果頻繁使用“我們”的口吻,說明已經動情了。
不過,大部分的感情,不是友情的昇華,而是感情在理性外衣下的全面起義,務必警惕。
總結來說,異性相處到了這三種程度,往往會動情:
肢體距離的坍塌,就是曖昧的開始;情感記憶的共生,是曖昧的潛臺詞;強化“我們”的思維,便是心動。
因此,有必要提醒現實中的男女,和異性交往時,還是要保持理智,不要貪戀曖昧的關係。
心動是本能,忠誠是選擇,真正的清醒,是把新鮮感留給舊人。
希望你能明白:真正值得奔赴的感情,從來不需要踩著紅線起舞。
在誘惑叢生的世界裡,能為一人守住邊界,才是最高級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