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頓悟:效益,就是最深的感情
更新于:2025-03-26 03:06:42

照片裡的有些同學,我居然連名字都不記得了。 有的跟我一起參加過詩社,有的是我參加徒步時的隊友。 想起畢業當初,大家揮手作別,說好永遠不要斷了聯繫。 現如今,他們變成照片裡一串到了嘴邊卻叫不出來的名字。 我從前覺得,在校園裡跟人建立的關係最牢固,因為不牽扯任何利益。 後來才發現這種看似純粹的關係,卻最快散場。 反而是那些有利益往來的關係,更能處得長久。 老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一切穩固長久的關係,都是因為在利益角度達成了共識,而大多數關係的結束,都源於利益的衝突。

01

  • 所有關係的結束,都源於利益的衝突。

王熙鳳和尤氏,一個是榮國府的掌權奶奶,一個是寧國府的當家主母。

作為妯娌,兩人平時互相扶持,互通有無,遇到喪葬、祭祀等家族大事更是齊心協力。

兩人也彼此懂得。

每次尤氏來榮國府,一定要到鳳姐房中小憩,說說心裡話。

鳳姐生日時,賈母特地請尤氏來主持,因為只有尤氏才懂怎麼能讓鳳姐高興。

她們如知心好友一樣,一起感歎當家的為難,痛駡奴才刁惡,吐槽親友的難纏。

可當鳳姐的丈夫賈璉,在賈珍父子的鼓動下,偷娶尤氏的妹妹尤二姐為外室時,尤氏卻選擇了沉默。

她很清楚,賈璉移情別戀對鳳姐是莫大的傷害,也清楚一旦尤二姐生子,將給多年無子的鳳姐帶來巨大威脅。

可她也同樣清楚,一旦她向鳳姐通風報信,就會得罪丈夫賈珍和繼子賈蓉。

而這兩人,是她人生全部的依仗。

在自己的利益面前,她果斷捨棄了與鳳姐的友情。

事情敗露后,憤怒的鳳姐先是到寧國府大鬧,讓尤氏丟盡了顏面,又害死了尤二姐。

兩人的關係,也由此破裂。

曾經我看不明白,為何昨日親密無間的人,隔天就形同陌路?

步入中年我才慢慢發現人際關係的真相——它們通常建立在利益往來上,而不是單純的喜歡或者討厭這麼簡單。

當切身利益受損時,分道揚鑣,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猛將多隆阿,原是曾國藩的得力幹將。

但湘軍攻克安慶后,他即刻與曾國藩一拍兩散,沒有絲毫留戀。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攻打安慶時,多隆阿負責打擊救援部隊,日日浴血拼殺。

曾國藩弟弟曾國荃則負責包圍安慶,安慶城內沒有重武器,他的圍城戰打得格外輕鬆。

可到城破論功行賞時,曾國藩卻在上報中偏袒弟弟。

最終曾國荃被封江蘇布政使,距封疆大吏只有一步之遙。

多隆阿卻只得到一個雲騎尉世職,與戰前幾乎沒有區別。

曾國藩偏心,讓多隆阿心寒不已。

他看不到出頭的希望,轉投湖廣總督官文。

最後,多隆阿在西北立下赫赫軍功,官至太子太保,得以封妻蔭子。

多隆阿願意追隨曾國藩,是希望在曾國藩這一展巨集圖,爭得名位。

可他拼死拼活,可最後卻為別人做了嫁衣,心中憤懣不平,自然棄之而去。

國學大師曾仕強曾說:

人一旦牽涉到自己的利益,狐狸尾巴整個出來,誰也不要笑誰,都是一個樣。

逐利是人的本性,也是社會法則。

當你看清了這點,就不會對人際關係的變化而感到驚訝,也能更理性看待周圍人的行為。

02

  • 所有長久的關係,都因為“有利可圖”。

作家余秋雨說:赤裸裸地談利益,便接近於真理。

當你能給別人帶來好處時,自然不愁如何經營關係,一旦你變得無利可圖,也就到了別人離開你的時候了。

作家霧滿攔江有個朋友,父親在某事業單位身居要職。

仗著父親的聲望,這位朋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身邊圍繞著不少知己好友。

可當他父親退休后,他所謂的朋友全都消失了。

他生意遇到難關,去找那些之前跟他稱兄道弟的朋友尋求説明,得到的不是拒絕,就是冷臉。

朋友感歎:人與人相處,感情是不牢靠的,好處才是實打實的。

感情會隨著時間、境遇發生改變,共同的利益卻能一直將兩個人緊緊維繫。

熱播劇《邊水往事》裡,但拓和沈星一起在猜叔手下做事,互相照應,情同兄弟。

好幾次沈星深陷險境時,但拓都心急如焚,想發設法營救。

年輕時,我覺得這是為兄弟兩肋插刀的義氣。

人到中年才明白,兩人之間的關係如此緊密,不過是因為兩人都在各取所需。

但拓沒頭腦,沈星有智慧,並憑藉智慧不動刀槍地幫但拓報了殺弟之仇。

在三邊坡,沈星是外地人,但拓是頭部勢力的重要骨幹。

有了但拓的支援,沈星的能力很快被看到,迅速升遷。

作家亦舒說:

這是一個以物易物的社會,除非與生俱來,否則一個人總得拿他所有的,去換他所沒有的。

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是利益的連結。

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僅僅因為真心就善待你。

但大多數人,卻會因為你能提供價值,而願意與你長久交往。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不僅是商業上的黃金搭檔,更是精神上的靈魂密友。

芒格在巴菲特的鼓勵下,從律師轉型為投資人。

巴菲特也在芒格的陪伴下,完成了投資生涯最重要的理念轉型。

因為利益的連結,和目標的一致,兩人的友情維持了長達半個世紀。

世間關係看似錯綜複雜,其本質幾個字就可概括:利益共用,價值互換。

沒有不變的關係,只有永恆的利益。

無法為別人輸送價值時,你不僅不會有新朋友,連老朋友的背影也都消失了。

成為能給別人提供利益的人,自然有更多人會聚攏在你身邊。

社會學家布勞曾提出過一個觀點:每個人,都是要從人際關係中獲得報酬的。

所謂報酬,就是利益的交換。

你能帶給我好處,我能等量回報,價值交互形成閉環,這個體系才能長久穩定地運作。

所以別害怕討論利益,別逃避利益背後的真相。

當你有能力幫襯更多人時,別人才會被你吸引。

當你做到與別人“有利可圖”,你想要的關係也會隨之而來。

人的一生,只有5天
人的一生,只有5天
2025-03-26 01:22:14
人到中年,越淡越順
人到中年,越淡越順
2025-03-26 01:22:29
工作而已,別太上頭
工作而已,別太上頭
2025-03-26 01:24:43
對家人,嘴下留情
對家人,嘴下留情
2025-03-26 02: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