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安靜的
更新于:2025-03-26 03:53:52

王獻之和兩位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同去拜訪大將軍謝安。

 

席間,王徽之和王操之侃侃而談,王獻之則簡單寒暄了幾句,便緘口不言。

 

三人走後,在座的客人問謝安:“這三位賢士以後誰最有前途?”

 

謝安說:小的最好。

 

客人好奇地問:“您是怎麼知道的呢?”

 

謝安沉吟道說:凡才華出眾、胸懷大志之人,他的話都不多。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安靜的。

 

他們沉穩而有力量,內斂而明智,一步步朝著想要的人生靠近著。

  

01

安靜的人,不急

亦舒曾說,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努力,靜靜收穫,切忌喧嘩。

刀在世上磨,人在事中練。

不疾不徐地打磨好底子,未來才有更多可能性;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自會有你想要的答案。

顏真卿年輕時,拜師於草書大師張旭門下。

 

在學習的一年多時間里,張旭絲毫沒有告訴顏真卿書法的秘訣。

 

他要麼讓顏真卿一筆一畫臨摹市面上常見的字帖,要麼就帶著他四處遊山玩水,觀摩各種碑刻。

 

換作是其他人,心裡大概早就不耐煩吧?

 

顏真卿卻不急不躁,每天都會一個安靜地在屋內去臨摹那些字帖,見到碑刻也會駐足許久,耐住性子揣摩其中的意蘊。

 

一年後,張旭終於向顏真卿傳授了“筆法十二意”,顏真卿又花了數年時間沉澱,書法日益精進。

 

世人總讚歎顏真卿的字形態周正、運筆精妙,可說到底是他無數個日夜所沉澱出的沉穩心性。

鳥一鳴驚人需要三年的噤聲,蟬叫一夏需要沉默幾個春秋。

唯心定者,可成大事。

只管專注於當下的事,努力悄悄拔尖,總有一天會驚豔所有人。

我們都以為齊白石的畫很簡單,寥寥幾筆,但實際上是很講究的。

 

齊白石要畫一張畫時,都會安安靜靜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他要先想好用什麼紙,畫什麼題材。

 

等到框架結構畫完之後,他把畫掛到畫架上,躺到對面的躺椅上,靜下心去思考怎麼完善細節,該補蟲子、該補鳥了,反覆斟酌。

 

等畫好了,他還要想這張畫怎麼題字,在哪裡蓋章,根據畫面決定應該題多少個字。 

 

比如畫《鐵拐李》時,他在畫上標明每一個細節,腿的部位寫上此處應該長一寸,鐵拐李的拐應該長一寸。

也是因為潛心打磨,齊白石的畫作每一幅都是佳品。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我們時時刻刻希望以最短的時間,博取最多的存在感、優越感和自我認同。

但是越是急躁,越是事與願違。

當我們耐得住靜默,不動聲色地前行,一定比那些火急火燎的人走得更遠。

02

安靜的人,不惑

 

以前我看《西遊記》時,覺得沙僧最沒存在感。

 

現在在紅塵摸爬滾打一遭後,卻對這樣的人有了幾分敬意。

 

十萬八千里西行路,關關是難關,有凜寒刺骨的通天河;關關是心關,有讓人醉生夢死的女兒國。

 

八戒、悟空常常道心不穩,鬧過分家,也灰心喪氣過。

 

只有沙僧陪著師父默不作聲地朝西天前進著,山一程,水一程,從不動搖、從不退縮。

 

安靜的人,往往有清晰的目標。

有千般艱難、萬般誘惑,他們都心不妄動,不會迷失在中途。

心如澄澈秋水,方能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木心在小時候,母親對他告誡:“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後來,木心把這句話奉為了人生圭臬。

 

木心主動辭職老師的職位,鑽進人跡罕至的莫干山研究學問,與莎翁對話,與孔孟神交。

 

別人都笑他,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來到山裡受罪。

木心卻說: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了,因為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

 

1977年,木心出獄后不久,就拿出自己珍藏的50幅小畫,邀請同行鑒賞。

  

尷尬的是,同行看了,都不知道這些畫好在哪裡。

 

木心只是笑了笑,在給友人的信中自勉道:明月清風易共適,高山流水固難求。

 

木心仍然沒有放棄對藝術的堅守,博采眾長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借鑒吸收歐美藝術的理念。

他的作品越來越成熟,名氣越來越大。

  

木心卻有意遠離浮躁的人群,他這樣說:

“來美國11年半,我眼睜睜看了許多人跌下去,就是不肯犧牲世俗的虛榮心,和生活的實利心,既虛榮入骨,又實利成癖,算盤打得太精。高雅、低俗兩不誤,生活沒有這麼便宜的。”

若心無所靜,則身似浮萍,容易走錯了道路。

真正有目標感的人,往往沉默寡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他們不是高冷,也不是不合群,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默默地努力著。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有時,一個人之所以能有所收穫,不是因為他能力有多突出,而是他心中的那份平靜和篤定。

03

安靜的人,不慌

 

有一次,子路請教孔子:如果您能統率三軍,您將會選擇誰來充當助手?

孔子答道:那種空手與虎搏鬥,徒步跋涉急流,縱然身死也無悔意的勇猛之人,並不值得去讚賞。而那些遇事謹慎冷靜,考慮周詳的人,則可以共事。

安靜的人,遇難不亂,處事不驚,往往能準確地把握住局勢。

明朝詩人孫承恩看完北宋宰相文彥博的傳記後,評價道:端雅靜重,鎮壓浮躁。

 

文彥博在成都任職時,曾經在一個大雪天中宴請賓客,夜深了還沒有散席。

突然間,一些士兵開始鬧事,想把井亭拆掉燒了避寒。

一個下屬向文彥博報告了情況,席上的賓客聽後都嚇得直打顫。

文彥博鎮定地說:“天氣也確實冷,就讓他們把井亭拆了去烤火吧。”

說畢,他又神色自若地繼續照舊飲酒。

後來,事態也很快就平息了,士兵們也沒再鬧事。

心靜,則眾事不躁。

很多時候,危機並非事情本事,而是一個人的心態失去了方寸。

曾國藩說過:多言不若守靜。

 

守靜,是他身心修鍊的第一等功夫。

曾國藩一生征戰無數,常遇到“後有毒蛇,前有猛虎”的兇險戰況。

每當戰事吃緊時,他便會獨自一人待一會兒,讓心靜下心來,以便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以靜應萬變,這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智慧。

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

一味著急,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拖垮你的心態。

學會讓心靜下來,才能從容地面對困難,轉機也會隨之而來。

▽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

越是安靜的人,越能成事。

他們用內心的平和來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用行動和默默積攢的實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2025-03-26 15:11:06
刷新自己
刷新自己
2025-03-26 17: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