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出的一個結論是:貧困家庭的相處模式大多是指責多過體諒,抱怨多過支援。
換句話說,一個家庭走向不幸,往往是從家裡有一個愛抱怨的人開始的。
這些人只要生活中遇到一點不如意,回到家就開始找各種理由挑錯,朝家人喧洩不滿情緒。
長此以往,既毀掉了家庭的運勢和關係,也讓自己的人生陷入泥淖。
正應了那句老話所說: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01
對自駕游阿姨蘇敏的故事也有了更多瞭解。
表面看,蘇敏敢於駕車出走是一種灑脫,但其實,她的決心是被其丈夫杜誠逼出來的。
杜誠只是一個普通工人,但仗著自己工作比蘇敏穩定,便大男子主義爆棚,各種瞧不起妻子。
下班回來要是看到蘇敏還沒把飯菜做好,他就會大發脾氣,輕則罵人,重則直接動手。
休息在家的時候,他最熱衷做的一件事,就是對蘇敏挑刺。
就連蘇敏做家務累了,想坐沙發上休息會,丈夫也會有意見,批評她坐姿不對,不像個女人。
後來蘇敏只要感覺到丈夫臉色不好,心裡就會發怵,並因此患上了抑鬱症。
然而直到蘇敏開啟自駕游,成為知名博主,收穫了眾多粉絲,回到家時丈夫依然不曾給她半句認可,只有一如既往地輕視:“你還知道回來?混不下去了?”
弗洛德有句名言:每一種憤怒,都源於對自我無能的痛苦認知。
因為內心沒有底氣,便視家人為假想故,處處找不痛快,好以此來掩蓋自身的不足。
但過分苛責傷害家人,到頭來消耗的反而是自己。
自媒體作者山君寫過一個朋友的經歷。
這位朋友是一位大齡單身男青年,在私企工作了十幾年還是一事無成。
而每當在外人面前找不到自信時,他就會開始數落自己的父母,說他們如何如何沒用。
在他看來,自己之所以混得不如別人,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夠好。
可熟悉情況的人其實都知道,父母不僅盡心培養他上大學,還省吃儉用為他在縣城買了房。
聽多了他的怨言,領導同事們對其人品都深感失望,紛紛對他敬而遠之。
郭德綱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我不怕自己沒能耐,怕的是以為自己有能耐。以為自己有能耐,所以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咎於他人。”
凡事從家人身上找原因,仗著關係親近就理所當然把自己所有的失敗與不順都歸咎於對方,這是典型的愚者思維,也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怨天尤人,自欺欺人,最終傷己傷人。
02
我們常說,要瞭解一個人的教養水準,就看他私下裡對待家人的態度。
事實上,一個人的能力層次,完全也可以從中窺一斑而知全豹。
大家知道,李安在成名之前,曾在家當了六年的家庭煮夫,每天包攬所有家務。
1991年,電影 《推手》的成功讓李安一舉成名。
事業上升後,李安雖然變得十分忙碌,但並未因此而改變為家人做飯的習慣。
不得不外出時,他會特地在出差前提前備好飯菜,把冰箱塞滿。
而自己在工作中遭遇的壓力,李安卻極少在家人面前提及。
面對妻子孩子,他始終要求自己要做到耐心滿滿,不急不躁。
一次採訪中,李安告訴記者,能看到妻子對自己笑,就是讓他感覺無比幸福的事。
可能有人對此頗不理解,覺得以李安今時今日之地位,大可不必如此費心。
那為什麼他願意這麼去做呢?
李安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成為父親和丈夫並不意味著我自然就能得到他們的尊敬。每天都需要努力去贏得他們的尊重,這會讓我不斷進取。”
這番話,也是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看待家庭關係的心聲。
一來事業上的成就給了他們信心,樂於主動承擔責任,而無需通過打壓家人來證明自身價值。
二來是大格局的處世理念,讓他們練就了廣博胸懷,能如水般包容家人,化解矛盾與差異。
張武齡和妻子陸英婚後育有四女五子,作為一校之長,他從不因事務繁忙而疏忽陪伴子女。
只要一有空餘時間,他就為孩子們親自編寫教材,帶著孩子們一起在讀書解題。
家裡孩子多了,難免吵鬧,張武齡卻極少為此而生氣。
即使孩子真犯了錯,他也是以耐心傾聽和開解為主,從不隨意喝斥約束孩子的天性。
在張武齡的用心教導下,孩子們個個都成長得十分優秀。
四個女兒更是成了民國時期備受讚譽的大家閨秀,人稱“張氏四姐妹”。
《論語》中有句名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把這個道理放在家庭關係中,也一樣。
總看家人不順眼,歸根結底是自己本事不夠。
多反躬自省,修煉提升好自己,你的境界變高了,自然就懂得該如何去體恤守護心中所愛。
03
總有人在外彬彬有禮,在家暴躁無比。
父母不夠有錢,伴侶不夠優秀,孩子不夠聽話,都會令其橫生怨氣。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心態,本質上是自私利己的想法在作祟。
以為在外樹立一個好形象,就可以為自己搏得好名聲,贏得好機遇。
而家人作為親近之人,則理所當然要給自己的人生兜底,任由自己怠慢,肆意指責。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英國心理學會曾經對80個平均年齡40左右的家庭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結果發現:
經歷家庭糾紛后,人們會難以集中精力工作,陷入“不開心——低生產力”的惡性循環,工作失誤風險也明顯增大。
用一句來總結就是:若家庭不和睦,事業多半難旺盛。
一個人最終能否有所成,往往也正取決於他是否明白並踐行這個道理。
作家莫言和只有小學文化的妻子杜勤蘭之間的差距,一度引發了不小討論。
但莫言非但不曾藉機做出半點輕視之舉,反而加倍重視顧及妻子的感受。
他會找各種機會向妻子表達關心之情,不管走到哪,都會盡可能帶妻子一起。
在真摯的愛意中,杜勤蘭日漸找回了安全感,為回饋丈夫,更用心料理家庭內外事務。
而妻子的溫柔體貼和勤勞能幹,則讓莫言得以專注投入寫作,不斷在文學上成就新高峰。
老話說得好:人和百業旺,家和萬事興。
好的家庭關係,從來都是相互成就。
你怎麼對待你的家人,把家經營成什麼樣的氛圍,就會過上什麼樣的人生。
龐眾望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母親癱瘓,父親患有精神障礙。
可他對此毫無怨言,反而將其當成前進的動力,激勵自己刻苦求學,最終考取了清華博士。
每次對外談起家庭,龐眾望都是坦然的姿態。
他說:我不覺得我的家庭有哪一點是拿不出手去討論的,我的媽媽、姥姥和姥爺都那麼好。
如果僅用物質條件好壞來衡量家庭對於個人的説明,那只能說明你的認知太狹隘太膚淺了。
在這個世界上,無條件的關愛,盡全力的托舉,除了家人,沒人能給得了你。
一個人也只有獲得了這樣的情感滋養和能量補給,才能有動力無畏奔走世間,征戰職場。
直到將生活過出蒸蒸日上的模樣。
▽
曾有記者問楊绛:您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是成為了作家嗎?
楊绛搖頭回答: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有一個好家。
沒有一個安寧和睦的家庭作為依託,談其它成就,不過是無本之木而已。
從現在起,戒掉對家人的抱怨,遇到問題多向內歸因,多去修正與改變自己。
你會發現,當你學會最好的脾氣留給最愛的人,也就是你越過越好,越來越有作為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