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童年的時候,在鄉野的田地里奔走,在夏日的蟬鳴中昏睡,日子漫長得彷彿沒有盡頭。
但中年以後,日子單調沉悶,感覺時間呼嘯而過,眨眼就是一年。
年復一年,讓人焦慮,讓人悵惘。
在進化心理學上,焦慮是一種心理機制,督促人做出行動,做出改變。
劍橋大學教授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中說:
“早年的生命因為新的挑戰而延長,中年的生命因為缺乏新的經驗而在眼前壓縮。
主觀上的時間加速,讓人們產生急迫的感覺,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生命就像一個水潭,沒有活水,就只能慢慢渾濁,慢慢腐敗。
中年以後,學會打開自己,嘗試新的事物,人生才能重新激活自己,煥發生機。
01
攝取新的知識
前段時間,又刷了一遍老版的《笑傲江湖》。
不是我想看《笑傲江湖》,而是我發現自己沒有耐心去看新片了。
我年輕的時候吐槽我媽老愛看“知青下鄉”的劇,對年輕人的劇都嗤之以鼻。
現在我也快變成了我老媽。聽老歌、看老電影、讀舊書。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衰老的標誌,是失去好奇心。
一旦不再攝取新知,人就會變得慢慢殭化。
就像是現在的AI,一旦停止投喂新的內容,它就會停止學習,停止進化。
看過一個國外的研究。
人的思維開放程度在40歲和70歲會急速下降。恰好對應著人的中年和老年。
古人說:四十不惑。
在古代,四十歲的人已經可以說對人生的疑惑很少了。
但是現在時代發展太快了,一旦停下腳步,就很容易成為時代的殭屍。
作家閆紅講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單位里提倡無紙化操作,新進來的年輕人都要學習做版,她們學得快,p圖、拼版,幾分鐘搞定。
閆紅則把自己歸為老編輯,不做版,每天眼巴巴地等著美編“撥冗”幫她拼版。
她說,感覺自己像個不會智慧手機的老年人。
這種“我老了”的心態,讓她的心情變得無比灰暗,狀態也一度沉悶。
有天她回家,老媽開車帶著她去商場,交停車費的時候,管理員對這位白髮司機的年齡產生了好奇。
她老媽說:71了。那一瞬間,她感覺自己老媽好酷。
老太太65歲靠自己努力拿到了駕照。古稀之年看韓劇、玩表情包、學習寫作,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自己才40多歲,怎麼就能覺得自己老了呢?
閆紅開始慢慢改變。
單位團建,有個走鋼絲的專案,大家都說這是年輕人的遊戲,但閆紅還是奮勇向前,一步一步走到終點。
下來後,那種解鎖了新技能的成功感,讓她興奮了很久。
從那以後,她開始努力嘗試新鮮事物,慢慢恢復了活力。
《精英日課》裡有這樣一句話:
你觀察一下身邊的某些中年人。跟年輕人相比,他們的價值觀已經焊死,他們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單一,他們的思維模式高度可預測。他們已經失去了靈氣,開始變得麻木、沉悶。
永遠不要給自己的頭腦上鎖,永遠不要給自己的心理設限。
活到老,學到老。
保持饑餓,保持好奇,才能在沉悶的中年生活中重新啟動自己。
02
建立新的連結
現在很多人都在講,要學會享受孤獨。
但萬維鋼說:很多人的孤獨其實是中年封閉,它會讓一個人殭化。
一個人需要不斷建立新的連結,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
《破圈》裡有個故事:
某電氣公司的副總裁布魯斯,中年被裁。
低谷中他也一度消沉,但還是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重新創業。
他開始主動建立新的連結,尋找新的人脈和機會。
在老同學的介紹下,他認識了某大學的教授,開始頻繁參加教授主持的學術論壇。
在論壇上,他結識了一名投資人,兩個人慢慢開始展開合作。
幾年時間里,他不斷出席企業家晚宴,參加公益活動,積極服務社區,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人脈網越來越大。
資源、商機、人才,源源不斷地向他湧來。
他的諮詢公司越辦越好,兩年後,就擁有了60多個辦事處,7000多名員工。
而布魯斯自己,也被《金融時報》評為“最會做諮詢的社交專家”。
中年以後,最缺的就是機會。而機會的背後,是人。
突圍出自己的世界,多交友,多接觸外界,建起自己的人脈網。
當你的人脈網夠大,你就能網羅住更多的機會和各種成功的可能性。
義大利的貧民窟里,有一個叫奇克的小男孩,天天和一幫混混遊手好閒,吃喝玩樂。
等到年紀漸長,他開始琢磨擺脫底層的身份。
在偶然中,他認識到一名律師,並且順利和他成為朋友。
憑著這個律師的推薦信,他進入艾維大學法學院,成為社區里第一個讀法學的大學生。
在大學里,他聚集起一批有抱負的年輕人,組建了一個義大利人的社區俱樂部。
憑著這個俱樂部的影響力,他接觸到了州長、法官,慢慢和他們建立起連結。
後來,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人脈,他成為波士頓的議會市長。
聽過一個名詞:社交蝴蝶。
意思是說擅長社交,愛搞人際關係的人。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感覺是貶義詞。但是後來發現並非如此。
那些在生活中的社交蝴蝶,他們接觸到的人更多,頭腦更活絡,遇到的機遇反而更多。
中年以後,不要封閉自己的圈子,盡可能地豐富自己的社交圈。
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潛移默化中跟上社會進步的節奏,人不會僵化。
學會更新自己的社交圈,人生才能擁有新的可能。
03
嘗試新的工具
前幾天看了一個羅振宇的採訪,他講了當年在電視台的一個經歷:
當年他剛進央視的時候,電視台的牆根有一排電腦,十來個小姑娘。
這些小姑娘是央視招的打字員。
當時互聯網剛剛興起,很多電視台的老人還不會打字,只能手寫。
當時羅振宇的一大優勢就是他會打字,會用電腦。
這導致他獲取資訊的速度比別人快了好幾倍。
別人可能還需要用書報、訪問找資料的時候,他已經在互聯網上完成了資訊的搜尋。
雖然他那時候只有二十多歲,但是憑藉信息優勢,迅速脫穎而出。
短短幾年,他就從一個小年輕變成了業務骨幹,升主編,當製片人。
他感慨:“新的工具,能殺死一批人。”
不懂得與時俱進的中年人,很容易被掌握新工具的年輕人淘汰。
很多時候,不是你本身不行了,而是你的生產工具太落後了。
新的工具,為人賦能,可以重構你的工作方式、協作模式。讓人飛速進化。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
一個00後的小夥在大城市捲不動了,回到小縣城開了一個兒童影樓,用AI重新創業。
在過去藝術照成本非常高,服裝、化妝、打光、拍照、修圖,整個流程下來費時費力。
一旦客戶不滿意,還要陷入長時間的拉扯。
但是AI讓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只需要一張照片,動動手指,就能更換成自己不同風格的藝術照。
無論是效率還是成片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人類簡史》中有一個觀點:人類進化的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工具的使用。
石器、青銅、鐵器、火。新的生產工具,帶來了人類的革新與進步。
人到中年,隨著體力和精力下滑,經驗的殭化,職場慢慢陷入困境。
可以學著去嘗試新的工具,讓自己做出一些改變。
人惟求舊,物惟求新。
讓這些新的工具為自己賦能,沒準能有意外之喜。
04
《中年的意義》裡有這樣一個觀點:
自然界絕大部分物種在過了生育期之後,會迅速步入老年期,繼而衰老、死亡。
但是人類卻不同。
在生育巔峰期之後,人類有二十多年的中年期,隨後才會步入老年。
中年,是人類獨有的階段。
儘管體力精力在衰退,思維和圈子也開始逐漸固化。
但是,相比於年輕人,我們的經歷更多,經驗更豐富。我們的情緒更加穩定,心智更加成熟。
對比老年人,我們的精力則更加充沛,思維則更加敏捷。
畢淑敏就曾說:我渴求延長我的中年。這是一生中最好的時候。
只要學會打開自己,打開頭腦和圈子,重新激活自己,啟動人生。
中年,自然可以轉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