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范景中
封治國是一位傑出的油畫家,他撰寫的《與古同遊:項元汴書畫鑒藏研究》更是把藝術的個性與學術的沉思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而且含藏著諸多啟人深思的問題。
在中國,宋代之後,美術收藏史形成一部特殊的美術史。收藏家多為藝術家或藝術賞鑒家,如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文徵明,都是大收藏家。但有藏品傳世的收藏家中,項元汴堪稱獨樹一幟,無人能與之比肩。古代書畫中的赫赫名跡,總有他的藏印,若無其印痕,倒令人有些不安。由此可見,項元汴以一己之力,幾乎“收藏”了半部中國美術史。
然而,這樣一位大收藏家,以往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項元汴究竟在收藏中發現了什麼價值,竟不惜一擲千金,在日曬雨淋中奔波,讓生命在書畫卷軸的收放開合中悄悄地滑過?遺憾的是,他沒有留下過文字公開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但可以想見他一定在書畫世界里洞悉了藝術的價值,隱隱觸摸到了藝術所代表的文明之脈。他深知,藝術雖來自古老的往昔,可他不想去購買那種無序的歷史片段——單純的、無序的往昔沒有意義,他想追求的是代表著往昔價值的正統秩序,唯有負載著這種正統和規範的藝術,才是他珍愛的物件。他似乎意識到,沒有這種正統和規範,美術史的發展就會混亂,文明傳承也會隨之失序。
《與古同遊:項元汴書畫鑒藏研究》 封治國著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經過封治國多年的努力,勾畫出項元汴書畫鑒藏研究的整體輪廓。本書論述了趙孟頫在項元汴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一再用數位表明,趙孟頫的作品在項氏收藏中的壓倒性優勢,那正是項元汴尋求的正統,是本書的“書眼”,《與古同遊》的書名也隱喻了此意。作者翻檢舊籍,去偽存真,在繁瑣紛紜的史料細節中洞見美術史的大關節,寫成深刻透徹的文字。
在項元汴所處的時代,以二王代表的書法正統,早在唐太宗為王羲之作傳時已然確立;但繪畫的正統由誰領袖,尚未達成共識。趙孟頫改造五代北宋時期的董巨派和李郭派,使得未受過職業畫家專門訓練的文人也能運以書法之筆作畫。在文人畫發展的這一重大轉折中,趙孟頫正是位於中樞。這就解釋了以文徵明為首的文化圈為什麼如此推崇趙孟頫,同時也讓我們理解了項元汴的收藏中何以有如此多的趙孟頫書畫作品,在項元汴看來,繪畫的正統應由趙孟頫代表。
項元汴在書畫賞鑒方面也展現出極高的水準。項元汴留下的題跋不多,想寫的書也未完成,但從不多的文字中也可一窺他在天籟閣中所為的“無益之事”,從他在懷素《苦筍帖》的題跋中可看見他的自信。有意思的是,他還通過“考校字樣”方式深入研究藏品,比如《古詩四帖》的裝背錯序,正是通過與唐代名臣徐堅《初學記》的並觀勘校才解決的。
項子京像 局部 (國畫) 40.2×27.4釐米 明 馬圖 上海博物館藏
項元汴不僅收藏正統,他本人更成為收藏正統的象徵,他如同帝王那樣建立起自己的“內府”收藏,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收藏家。他的出現,使嘉興成為全國收藏的中心,深刻塑造了浙江嘉興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朝的文化風貌。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了不起的大事,因為我們至今還受著他的沾溉。
其實,收藏家不僅能成就藝術家,還能催生出贗品製作高手。在項元汴所處的時代,嘉興開始吸引各類藝匠紛繁登場,吳門的高手也騰湊於斯,身懷絕技者、造假作偽者進進出出,是王複元、朱肖海和周丹泉那樣的人“大顯身手”的地方。他們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參與了美術史的塑造。本書對此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有時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當代美術史的研究,讓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趙孟頫在文人畫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項元汴收藏趙孟頫書畫作品的價值,不知他是否意識到,還有另外一種更高的價值:文明戰勝野蠻的力量。《與古同遊》寄寓了這一珍貴的觀念,也讓美術史的價值得以彰顯。或許只有將項元汴放在這個背景中,我們才能給出客觀且善意的評價。
封治國在綴合歷史碎片與嚴謹表達之間獲得平衡的同時,把讚美與歷史也做了精微的融合,為進一步研究項元汴樹立了一個標杆。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