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回憶中感悟人生百味
更新于:2025-03-26 07:23:09

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張鑫

《家的食單》顏巧霞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散文通常被視為抒情的藝術,但好的散文中不僅有抒情,更在情感抒發的過程中蘊藏了作者對於歷史時代、社會現實、人生命運、文化背景等問題的思考,並將這種思考融入豐富的情感結構中,達到狀物敘事、情感抒發與自我沉思的和諧統一。顏巧霞的散文集《家的食單》在生動描寫家鄉各種美食的同時,呈現出對於愛情、親情、友情、同鄉情等情感的美好描繪,融入與美食記憶有關的人物的複雜命運,追溯美食文化的歷史底蘊,構建出以美食為基點而無窮廣闊的文化和情感闡釋空間。該書由“菜蔬香”“米面親”“魚水佳”“味裡情”四輯構成,通過生動有趣的美食描述和豐富細膩的情感表達,創造了可親可感的家鄉美食風情錄。

  以“食單”為名,對食物的描寫自然是全書的重頭戲。我們每天都要品嘗許多美食,食物看似平凡普通,但如何把食物描寫得生動傳神,如何把食物的味道描寫得準確細膩,其實並不容易。在近現代文學史上,有諸多散文家留下了一篇篇描寫美食的精品佳作,老舍、梁實秋、汪曾祺、陸文夫等大師都用傑出的文字記錄了自己獨特的美食記憶。珠玉在前,後輩的寫作者們在寫美食類文章時自然會感到巨大的壓力。面對這一難題,本書作者顏巧霞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嘗試,那就是調動自己獨特的的感受,深挖自己獨特的記憶,呈現出美食雖同而意境各異的文學世界。在全書四個部分共計64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筆下那些家常菜蔬里每一個伴隨著季節輪迴而展現出的生命履痕,看到米和面從田地到餐桌的粒粒皆辛苦的轉化過程,看到水鄉河道中的魚蝦如何跳進農家廚房成為美食的每一道流程,也可以看到人們以美食為媒介而生發出的幸福滿足等豐富而雋永的情感。

  在描寫不同的美食時,作者綜合運用多種文學技巧,生動傳神地描繪出美食的多維情態。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作者對於語言的修鍊,這是成熟的作家經過長年累月的寫作后所形成的深厚的寫作功力。也正是因為作者有著對語言出神入化的掌控,才使得美食的每一絲味道都似乎透過紙張直抵讀者的味蕾。在描寫美食時,不可避免地要寫到美食的三個方面,那就是狀物、製作和味感。具體而言,就是要描繪食物的形貌、製作過程和味道。作者筆下的萬物似乎都有靈性,那是因情感注入而達成的“民胞物與”的萬物一體的生命境界。作者筆下的文字,也因為有了這份靈性的加入,而奔湧出童話般的靈動和美好。

  且看作者筆下的豌豆:“我們去摘,摘下一條條豌豆莢在手裡像抓了一條條小魚般令人喜悅,剝開豆莢,一顆顆碧綠的、寶石一樣的豌豆靜臥其中。”作者筆下的餛飩:“海碗里的湯呈淡金色,仿佛金色夕陽照耀下的海水模樣,臥在碗裡的餛飩像一隻只貝殼在水裡閃亮。”再看作者筆下的茼蒿:“茼蒿長到齊我們的肩頭了,它們的葉子很像故事書上林中小鹿的角,那些葉子簇擁著一朵朵明黃色的花……它開著一朵朵絢麗的黃花,花朵如五六歲孩子的手掌那般大,圓形,靠近花心的內圓部分是深黃色,外圓則呈淺黃色,是最高明畫家調出的明艷顏色,像熱烈的小太陽,一朵朵不管不顧地開在菜園子里。”細膩準確的描摹彷彿畫家在宣紙上精心描繪花鳥,對茼蒿熱烈生長狀態的描寫又讓人想起蕭紅筆下《呼蘭河傳》中的菜園。

  對食物形貌的描寫展現了一個萬物協同的美好世界,而對菜餚製作過程的描寫同樣凝聚著作者奇妙的巧思。且看作者筆下的文字:“慈姑被豬肉改了性子了,簡直就像有些壞脾氣的漢子遇到他的心上人,溫柔了。”“她在灶頭上使鐵鏟不住地翻炒,花生就在鍋里像跳皮筋的小女孩嘩啦啦地跳過來,嘩啦啦再跳過去,炒花生的聲音就像一陣急雨噼里啪啦落在天棚上。”在作者筆下,食物都有了情感,萬物都有了脾氣。對美食味道的描寫同樣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她寫絲瓜:“吃一口,蛋皮嫩香,絲瓜皮清香,兩股香氣在口腔里交匯,只讓人讚歎……一盤饊子絲瓜湯端上桌來,饊子香脆可口,絲瓜湯鮮香清美,實在是一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通過閱讀作者筆下的文字,我們的味蕾似乎都要得到極大的滿足。

  若只寫美食,那充其量只是上乘的美食介紹,終究少了些傑出的文學作品應有的韻味。《家的食單》中“食單”是基礎,而“家”才是靈魂。一個簡簡單單的“家”字背後所折射的是以家庭為核心的人生百般況味,這裡有甜蜜的愛情,有溫馨的親情,也有和諧的鄰里情、老鄉情。在作者的筆下,美食牽引著過去,聯結著童年,幾乎在每一篇關於家之食單的細膩描繪中,都寫下了一個孩子如饑似渴地期待著親人捧上一道童稚眼中的美食這樣的熟稔的共情,這些描寫喚醒了讀者的童年回憶,因為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幸福時刻。時光流轉,書中的作者從天真的孩童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後初為人婦。在她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以美食為引建立起來的溫馨和諧的家庭關係。比如,在《變化的味蕾》一文中,作者寫到自己受到先生的影響,對豬大腸、羊肉等膻味比較重的食物由不喜歡變得喜歡,文章末尾總結道:“也許這變化的味蕾,不過是‘有情飲水飽’的另一種表達。”短短的總結,道盡了和先生相濡以沫的甜蜜美好。

  作者在描寫蘇北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美食食單的時候,時常跳出一步,動用自己深厚的文化積累,寫出蘊含在作者筆下美味中的深厚而廣博的歷史積澱,從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個維度拓展美食的文化意蘊空間。比如,引用袁枚的《隨園食單》、朱彝尊的《食憲鴻秘》等歷史上的正宗食譜以及李漁的《閑情偶寄》、沈復的《浮生六記》等涉及美食的歷史名著中的相關描述,實現歷史記載和鮮活現實的美妙碰撞;在魯迅、汪曾祺、張愛玲、郁達夫、林清玄、梁實秋等近現代名家對美食的記載中梳理美食中的文脈之源;在《紅樓夢》《儒林外史》《圍城》以及唐宋詩詞等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感受每一道熟悉的美食背後所隱含的中國人穩定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訴求;引入毛姆《尋歡作樂》等國外文學作品中對相關食材的描述,對比中外飲食文化的同和異,提升文本張力;談及齊白石、張大千等畫家對白菜、南瓜、絲瓜等題材的描繪及相關題跋,使文章更顯詩情畫意。

  顏巧霞的散文雖然重點表現了對童年記憶和家鄉美食的細膩書寫,但並非一味地拘泥於狀物摹味,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能拓展文本的表達內容,與作者個人的閱歷、社會個體的生存現實以及歷史文脈中的美食傳承緊密融合起來,於美食描寫中蘊含人生百味,也提升了作品格調,塑造出多元的文化闡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