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華讀書報
路翎畢生創作文獻首次系統性全編出版
《路翎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本報訊“路翎晚年的心路歷程、現代知識份子精神的獨特性,在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面向。要重新研究和評價路翎的文學成就,準確、科學地定位其文學史價值,前提是尊重歷史事實,從史料出發,進入其文學世界和精神世界,還原他的文學人生,這也是今天《路翎全集》出版的重要意義。”3月15日,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復旦大學中文系和復旦大學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路翎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在會上表示,路翎作為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其《財主底兒女們》等長篇小說在文學史上堪稱經典,有其特殊的文學史地位。因為諸多原因,路翎研究還有許多尚待完善之處,尤其是他的文學風格、文學思想、文學成就等還有很大的闡釋空間。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劉勇、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王衛東,錢理群、陳思和、陳子善、孫郁、張曉風、李怡、文貴良、王風等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大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路翎之女徐紹羽等親屬代表以及“七月派”作家後人共計40餘人參加會議。
路翎從1938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代表作包括《饑餓的郭素娥》《財主底兒女們》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現代文壇嶄露頭角,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七月派”代表作家之一。《路翎全集》全15卷16冊,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業松主編,收錄了路翎多種絕版作品集、集外作品和初次發表的晚年作品,是路翎畢生創作文獻的首次系統性全編。
劉勇認為,路翎之於中國現代文學40年代的研究尤其重要。路翎的文學創作建構起20世紀40年代中國社會的立體圖景,他的人生歷程和創作歷程中關於生存與命運、理想與現實、苦難與堅守的史詩,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文學和思想資源,也構成中國現代文學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命題。《路翎全集》不僅為現代文學階段的作家研究提供了史料,更為40年代文學研究乃至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建構提供了新的資源。
與會專家表示,全集的出版不僅能夠讓學術界完整把握路翎文學創作的實際情況,從收錄的路翎晚年未刊文學作品、文論、書信及口述史等內容,更能讓人直觀感受到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包括“革命文學”出現后,新的文學觀、審美觀和文學創作實踐之間的結構方式,讓人深刻領略到現代文學不同階段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大家認為,路翎早期文學創作已經顯示出這位作家對人的精神內部複雜狀況的持續關注,這一點貫穿路翎創作生涯的始終,這讓路翎研究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和鮮活的當下性。
胡風之子張曉谷、綠原之女劉若琴、阿壠之子陳沛等參加座談會。活動現場,復旦大學出版社和家屬代表向中國現代文學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分別捐贈了《路翎全集》。
(魯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