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濰坊日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樹花正在繪製撲灰年畫。
□本報記者 於哲 文/圖
撲灰年畫是我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從現有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因此被譽為“中國一絕”,更被稱作中國年畫歷史發展的“活化石”。
撲灰年畫的過稿技藝起源於宋元時期的廟宇壁畫,這種古老的技藝在高密由民間畫師於撲灰年畫中保留和傳承下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明朝初年,民間藝人在學習廟宇壁畫和文人畫的基礎上,對其充分借鑒、不斷創新,從而產生了最早的高密撲灰年畫。此後,高密撲灰年畫歷經數百年發展,逐漸形成了粗獷、豪放、率真、大氣的美學特徵,充分反映出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獨特創造力和藝術感染力。2006年,高密撲灰年畫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密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也稱為“民間寫意畫”,其精髓就是撲灰起稿,手繪畫面,信筆揮灑。如今,在高密市姜庄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樹花依然堅持以古法作畫。她的《母子圖》《踢毽子》等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所謂‘撲灰’,就是用燒成黑色的柳條做筆,在紙上勾畫出基本輪廓。隨後將燒成‘黑炭狀’的木條研磨成粉,再加入水,用毛筆蘸取后勾描圖畫的細節,讓線條更加細膩清晰,這樣一來就製成了‘灰稿’。隨後將這份底稿依次撲在宣紙上,一次撲灰可以撲抹數張畫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呂蓁立介紹,“此後,畫稿需經過粉臉、式彩、勾線、開眉眼、涮花、描金等工藝,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對於高密撲灰年畫的技法,民間藝人更是總結出一段順口溜概括‘大刷狂塗,描子勾拉,細心粉臉,眉眼巧畫,待要好看,鹹菜磕花’,極具地域特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密撲灰年畫的製作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從神話形象到歷史人物、從山水景象到飛禽走獸,因其畫面誇張朴拙、線條勾描粗獷豪放、著色板塊鮮明豔麗、畫面寓意深刻感人、極富生活氣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高密撲灰年畫代表作《家堂》《財神》《姑嫂閒話》等,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鑒賞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