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慢下來
更新于:2025-03-26 12:02:46

本文轉自:黔南日報

生活,慢下來

——讀《精進》有感

  李洋

  採銅的《精進》這本書,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方面,分享了實用的方法與理念,助力讀者提升自我、實現高效成長與精進發展。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我們往往以為“快”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最後卻發現,過於追求速度反而讓我們陷入更大的困境。

  持續地快,可能讓我們感到壓迫感。書中引用了哈佛大學的李歐梵教授在《人文六講》中的一段話:“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應該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時間競賽。什麼叫有快有慢?用音樂的說法就是節奏。如果一首交響曲從頭至尾快到底,聽後一定喘不過氣來,急躁萬分。所以一般交響曲都有慢板樂章,而且每個樂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節奏和韻律也應該如此。”我們常常忙於追趕時間,卻忽略了生活的品質。所以,不妨讓自己慢下來,靜靜地聽自己內心的節奏,才能讓生活越來越鬆弛。

  持續地快,可能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失控。書中提到,我們往往會低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這種低估逼迫我們快馬加鞭,去完成一個個原本在既定期限內難以完成的任務,一旦無法完成,我們又會陷入自責之中,而這種自責本身也是耗費時間的。於是,我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永遠做不完,最終身心俱疲。事實上,給自己留下充足的時間,去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狀況,能讓事情進展更加從容,也能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專注與鬆弛。

  持續地快,可能讓我們的工作品質降低。采銅提到,如果他持續三天高強度地工作,就需要放鬆一天來調整,否則他的文字品質就會顯著下降。而經過一兩天的放空,再次提筆時,靈感和思路反而會自然湧現。所以,持續的緊繃狀態,不僅無益,反而會適得其反。日常工作中,投入足夠的時間去精細化每一項任務,比一味追求速度更重要。“快”並不等於高效,真正的高效源自深度思考與反覆推敲。因此,我們需要在快與慢之間尋找平衡,才能讓生活變得更有品質。

  《精進》這本書給人的最大啟迪是,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需要以更加理性的態度來看待時間與速度,接受適度的“慢”,為自己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最終帶來的是工作與生活的品質提升,以及內心的寧靜。

舌尖上的小鎮故事
舌尖上的小鎮故事
2025-03-26 13: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