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才是打開未來的鑰匙
更新于:2025-03-26 07:40:16

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一切對異類生命體的想像都是對於人類自身的映射”——

想像力才是打開未來的鑰匙

  伊庫塔

  《裂縫》是作家劉洋“火星孤兒”系列的最新作,從一道裂縫開始,圍繞一個新理論的落地與來自另一個時空的入侵,展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以分形結構完善設定

  本書是典型的圍繞一項新技術展開的硬科幻作品。書中的核心設定是時空裂縫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分形構造的膨脹效應。分形結構指的是由整體在某些方面相似的部分構成的圖形結構,它廣泛地分佈於現實世界的每個角落,如雪花、花椰菜、裂縫等。分形是個多數讀者並不熟悉的概念,在書中更多以便於讀者理解的“裂縫”的形式出現。

  分形結構從一個基礎形態出發不斷外延,往往能傳達出複雜性和無限性。時空裂縫的空間連續電磁阻斷等特性,是小說的最初設定與分形的起點;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巨集觀尺度的膨脹效應和密度變低,二者就像是第二層結點。隨後二者再分別延展出微雕、超輕量材料以及運載工具等應用。若以“榕樹”這一小說中的重要分形體來打比方,這種寫作方式以數理邏輯為樹幹,以表觀特性為樹枝,再以奇觀應用為枝杈。小說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分形構造。

  這種方式寫出來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感。以數理邏輯為地基是非常穩固的,每一個奇觀和細節都直接擁有理論甚至公式作為支撐,很難產生違和感。理論中沒有一處空中樓閣,就像是從現實世界的科技樹上新生的枝杈。

  除此之外,這種寫法讓奇觀的數量和品質都得到了保證。相比於其他科幻作品,本書中出現的其實不是單一的奇觀,而是一個奇觀群,或者說是一個奇觀的體系。作者的設定是一整座的冰山,而小說中用到的僅僅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他習慣於將最能帶給讀者震撼的奇觀挑選出來呈現在小說情節中,剩下的部分則隱藏起來。一方面啟發讀者繼續思考,另一方面則進一步加固小說的底層。

  以科幻形式實現科普

  本作雖然有大量近乎魔法的奇觀呈現,核心旨趣卻在於闡述一套現實中不存在的物理理論,並運用理論舉一反三。優秀的科幻小說往往同時也是好的科普作品。普通的科普作品傳播的是現實世界中已有的科學理論,而科幻作品以虛構的、未誕生的理論為抓手向讀者傳達科學的探索方法,嚴謹的思考邏輯以及科學之美本身,本作就是範例。

  小說中不僅出現了姜宇航、張霖等擁有紮實科研基礎和能力的學者,也有像胡一杭兄妹這樣徹底的科學門外漢。在銀行事件脫困後,姜宇航帶著胡瑩瑩參觀實驗室,縱覽各種基於分形構造膨脹的應用。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堂設計精巧、循循善誘的物理課。

  小說中的理論固然是現實中不存在的,但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任何時代都是共通的。在第一章測試膨脹材料特性時,姜宇航用了非常嚴謹的方式逐項測試了各種材料和物理化學接觸對其的影響。後續在研究時空裂縫特性時遇到了困難,則設計了“雙針實驗”。這些都和現實中的科研實驗方法一脈相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科學的思考方式和試驗方法。

  作者也嘗試努力把握嚴謹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科研大部分時間都是枯燥無味的重複,而複雜的演算更是讓人望而卻步。許多公式本身的簡潔美妙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但直觀的現象卻是可感可知,無比生動的。作者大量增加實驗和應用案例的篇幅,也運用了許多符合直覺的設計。讀者能從大量細節中找回兒時的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美妙。比起嚴謹的推算,小說中更多地是帶有想像力推演。例如,裂縫不僅可以是固態,也可以是氣態、液態,這種跳出框架的靈活思維更能啟發讀者對於科學的興趣。

  以現實隱喻思考人心

  “裂縫”的概念不僅存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體內。人類的神經系統本身就是一套分形構造,這意味著人類的心智也能完美地整合進本書的設定體系內。作者也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系列有趣而富有深度的情節,對人類獨特的天性與缺陷進行了思考。

  小說中的反派“時空族”起初無法直接進入人類世界,只能間接依託於裂縫來製造干涉。然而,他們卻接連輕鬆化解了人類族群間的流血衝突。當這些不可思議的事實被解釋為掐滅了人類的慾望迴路時,讀者頗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人世間一切的爭鬥都緣起於慾望和執念。慾望就是那道位於每個人腦中的“裂縫”,在各種誘惑的“觸發”之下不斷膨脹,直到越過了線性穩定期後覆水難收。

  “一切對異類生命體的想像都是對於人類自身的映射”,這個定律在本作中也沒有失效。“時空族”一方面通過切斷慾望阻止人類的衝突,另一方面他們自身也擁有著不遜於人類的慾望和野心。和傳統科幻作品中的反派不同,“時空族”身為以空間為本質的生命體,需求的生存環境和資源與人類大相徑庭。二者處於不同的生態位,並不存在直接利益衝突,完全可以實現共存。

  然而,“時空族”並不滿足於附身榕樹的移民計劃,更要尋求附身人腦,成為一個本不屬於自己的宇宙的支配種族。後續情節也暴露了他們從未有過與人類共用世界的打算,僅僅將人類視作可以隨意捨棄的寄生體。“時空族”象徵著強烈地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永遠充斥著敵意和支配欲的一類人。即使未來世界資源充裕,也難以和他人平等共存。

  針對“時空族”以及分形膨脹效應,小說其實自始至終都存在著兩個視角、兩種族群:一個是姜宇航等主角所持的科學、辯證與審慎,另一個則是包含小林村民在內大量信徒的迷信與盲從。這裡首先體現了對於科技革命與落地滯後性的思考。

  小說中出現了兩個戲份很足的配角——“趙哥”和“瘦子”。他們在銀行等事件中扮演了小醜的角色,明明不瞭解科技的發展卻死要面子,貢獻了許多讓人莞爾的滑稽情節。在起到調劑小說氣氛的同時,書中的“趙哥”等人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指阻礙人類進步的根源。誠然,“趙哥”等小林村民由於患有“威廉斯氏綜合征”才被選做附身體,客觀上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礙,但他們的不知變通、冥頑不化、拙於思考才是使他們陷入困境的核心因素。而這些也是許多人共同的弊病,如果不加以解決,人類就會像書中的附身體一般,成為無法自行思考的傀儡。在小說的最後,胡一杭通過想像縮小了腦中的裂縫,擺脫了“時空族”的侵蝕。作者也藉此給出了推動人類思考和進步的答案——想像力才是人類最大的武器,是打開未來的鑰匙。

  (作者為浙江大學遙感系博士、科幻書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