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銀川日報
於茶飯中品人間煙火
——讀《茶飯引》
作者:孫功俊
孫功俊(安徽)
《茶飯引》是知名作家胡竹峰的散文集,分為《茶書》《飯書》兩部分。全書主題相對集中,主要圍繞“茶”(茶文化)與“飯”(飲食文化)展開,收錄了《茶之苦》《茶之澀》《茶之形》《茶之骨》《醋椒魚片》《豬頭肉》《刀魚記》《餛飩》等篇目。胡竹峰的散文有古風神韻,從風格上來看,《茶飯引》一書更貼近明清小品的審美趣味,遠離了巨集大的話語體系,將筆墨伸向生活中柔軟的部分,一杯茶、一碗飯,見生活情趣,見生活冷暖,見眾生百態。
胡竹峰說:“苦辣酸甜無懼幾番風悲歡,順逆不離一碗茶飯。”在《茶之苦》一文裡,胡竹峰將茶味與苦瓜、中藥對比,讓茶味更豐富立體。在《茶之形》中,對碧螺春、太平猴魁等茶葉形狀細緻描寫,搭配插圖,將茶葉擬人化,賦予了它們生命。《茶之澀》重在討論茶的味道、品格,而《茶之骨》則將茶與酒、玉進行對比,突出其君子般的格調。這種細膩描寫與深刻感悟,讓讀者在茶香中體會人生百味。
作者對茶的書寫,既有文化意義上的溯源,也有自身經驗的注入,如《水》中老家山區的泉水,《茶之苦》中小時候喝中藥的經歷,《茶之澀》中多年前西湖邊喝龍井茶的往事……突出了茶作為飲品的文化屬性。
文中,作者不僅展現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還通過日常飲食描寫生活的真實美好。《飯書》部分的食物充滿煙火氣。《胡辣湯》有中原氣韻,有懷舊味道,有北宋遺風。《刀魚記》明顯帶有南方的精緻與溫潤。《餛飩》寫出了餛飩天然的親民性,不論是雲吞還是抄手都十分接地氣,是常見的美食。《稻米書》是米的宣言,作為食之本,稻米與飯構成了一部飲食史。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不過是一蔬一飯、一書一茶而已。作者以懂得之心、歡喜之心,去探尋日常生活的詩意與深情,開啟與天地萬物的心靈對話,讓我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本書文字精美,格調隱逸,古意盎然。看似雲淡風輕,波瀾不驚,實則一唱三歎,意在言外,字裡行間透出一種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逍遙與高妙。文章讀起來舒坦、愜意。讀著讀著,即沉浸其中,有著靜水流深般的寧靜力量。
書中記錄了無數日常場景,隱含著難以言說的動人之處。每個場景篇幅不長,卻極有情味、富有詩意。如《瓜片記》“春天喝一杯瓜片,像守著自己的紅粉知己,一杯茶,分解成一口口淺淺的心事。”又如《青了》“將削了皮的青筍橫放在砧板上,快刀如麻,粗大的筍棍很快成了細細的筍條,仿佛把春天引回了家。”讀來如食美饌,如飲佳茗,讓人心有所感、心有所念。
評論家李敬澤讚譽:“古人文章之道,講究得天地之氣,竹峰當盛年而獨秉秋氣,是為異稟。”胡竹峰踐行藝術理想,書寫“中國文章”,弘揚“審美傳統”。《茶飯引》表面上寫的是茶與飯,實則寫生活與人生。透過茶與飯,品味人間煙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