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熱門的話題:為什麼上了一天班,沒幹多少事情還會疲憊不堪?
其中有個回答一針見血:因為心累。
的確,內心的倦怠往往比身體的疲累,更容易消耗一個人的能量。
正如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曾提出“自我損耗”的概念一樣:
有時候即使我們什麼都沒做,但是每一次的選擇、糾結、焦慮、分散精力,都是在損耗自己的心理能量。
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心力管理。
若是一個人的心力被過度消耗,便會勢同殘燭,再無力撥開生活的迷霧和荊棘。
唯有管理好自己的心力,才有餘力去應對人生路上種種的波瀾跌宕。
想要轉運最好的方式,就是收回自己的心力。
1
生活的大多不如意
都源於心力匱乏
著名商業顧問劉潤,曾分享過這麼一個案例。
他有位企業家朋友,創業多年,幾乎每天都鬥志昂揚,從不曾懈怠半分。
可前段時間,這位朋友覺得每天都疲憊不堪,不想去上班了。
起初他以為是累了,於是給自己放了個長假。
可假期結束后,他依然無法恢復幹勁,只能強打起精神去上班。
回到公司,看到要處理的文件堆積如山,就不由得心生煩躁;聽著下屬的工作彙報,沒多久便瞌睡連天。
從前,無數的難關都挺過來了;如今,卻像是遇到一道無形的坎,怎麼都邁不過去,只想放棄。
對於自己的變化,他感到困惑又恐懼,直到向劉潤諮詢后,才知道自己這是“心力匱乏”了。
微博上有個熱門調查“你最近有疲勞嗎?”,引發很多人的共鳴。
有近90%的受訪者常感到乏力、無精打采,即使一天什麼都沒幹也覺得很累。
著名心理諮詢師崔慶龍指出,這種“倦怠感”背後的原因是心理效能耗竭了。
簡單來說,就是心力匱乏了,以至於做事沒有幹勁。
生活中,我們或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睡眠時間充足,可依然感覺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都沒有勁頭。
不但自己的注意力無法專注,反而極易被碎片化的資訊吸引,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
事後,又總為浪費了光陰懊悔不已。
其實這都是源於內心深處缺乏能量,於是身體和大腦紛紛“罷工”,讓我們在深度思考面前望而卻步,與長期主義漸行漸遠。
以至於很多機遇在眼前也白白溜走,最後又陷入焦慮迷茫的泥沼,把生活弄得一片狼藉。
其實生活的大多不如意,並非外界帶來的困擾,而是源於心力的匱乏。
就像是一塊沒了電量的電池,若不及時補給,註定無法繼續運行。
2
不再透支心力
是人生變好的開始
知名翻譯家李繼巨集曾分享過早年一段艱難的經歷。
李繼巨集大學的專業是社會學,畢業后在上海漂泊多年換了幾份工作,可始終都不如意。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翻譯書稿,索性便辭職在家,想靠翻譯和寫作維持生計。
可入行後才發現,做翻譯的收入極其微薄,並且委託方經常會拖欠酬勞,以至他過得窘迫不堪,終日為生活發愁。
讓他更加苦悶的是,自己辛苦翻譯的作品,竟招來大量的網路惡評。
起初他很生氣,試圖反駁,可是越回應,謾駡聲反而越是鋪天蓋地。
那段日子,他每天過得焦慮痛苦,似乎所有的心力都被那些糟心的事佔據,就連晚上根本無法入眠,人生就像是陷入了絕境。
直到一次跟朋友談心,他才意識到自己一味的抱怨和焦慮,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耗盡自己的能量,讓生活再也無法擺脫泥濘。
於是他開始積極地面對眼前的不如意:生活艱難,那就節衣縮食;至於那些外界的聲音,就減少在意。
當他把全部的心力都用在作品的打磨上,譯出的書籍便越來越受歡迎,他也終於成長為深受讀者喜歡的翻譯家。
先後翻譯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瓦爾登湖》等多部文學作品,榮獲多個獎項。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並非眼前的處境,而是自己嚴重透支了心力。
在這紛擾的世間,總有人和事,在悄無聲息地衝擊我們的內心防線。
碎片化的資訊無處不在,工作的煩惱如影隨形,家庭的瑣事如滿地的芝麻。
稍不留神,我們的心力就被生活的陰霾損耗殆盡。
一個人的心力能量終究是有限的,被瑣碎和煩惱耗費了太多,必然再無力運載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就像晚年的稻盛先生常感歎的那樣:人的力量存於內心,管控好心力才是致勝之本。
遠離那些消耗我們的人與事,才是生活最好的解藥。
當我們不再將身心透支在生活的陰暗面,心力就能彙聚到正向的事物上,人生的美好風景便會接踵而至。
3
轉運最好的方式:
喚醒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量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
“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動力,它推動一個人去完成各項心理活動。”
有時候我們無精打采、懶散拖延,其實正是心力不足的警示信號。
不及時調整方向,就會讓能量不斷空耗;唯有喚醒本自具足的內在力量,不斷積蓄好運的勢能,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穩致遠。
開啟內在力量,不妨試試這3個方法。
1. 清理心理空間
哈佛大學教授穆來納森在《稀缺》中說,人會陷入貧窮、迷茫和痛苦,是因為我們內在的能量頻寬被耗費光了。
這意味著,我們陷入窘困是因為心力被牽扯在太多地方。
不斷彈出的消息,突如其來的考驗,耿耿於懷的心緒,每天都在一點點地侵蝕我們的心力。
頭頂的一粒灰,落在心裡,時間久了,就會積聚成一座山。
終有一天,生活中小小的風吹草動,都能將我們擊潰。
想要活得輕鬆自在,就得時時打掃自己的內心。
逝去的感情別留戀,生活的得失可看淡,對未來的憂慮且放下。
讓內心回歸到寧靜有序的狀態,好運才會找上門來。
2. 培養正向思維
陶行知先生說:
“大雨過後,有兩種人:一種人抬頭看天,看到的是蔚藍與美麗;一種人低頭看地,看到的是淤泥與絕望。”
人生旅途上,沒有誰能一帆風順,不如意事卻十之八九。
一味盯著眼前的不順,就會錯過沿途的美好風景,終將失去前行的動力。
若是經常自我鼓勵,暗示凡事發生都是有利於自己,那麼絕境背後也有契機,所見所遇皆是驚喜。
3. 靠近高能量場域
宇宙之中,萬物都有磁場和能量。
很認同那句話: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能量場。
有些磁場能滋養你,給你充電補給;有些磁場會消耗你,讓你身心俱疲。
在這複雜的世界裡,要想活得遊刃有餘,就得多靠近能滋養自己的場域。
去書籍中求知解惑,豐富自己;到大自然吸收天地之氣,強身健體;或是與良朋知己並肩而行,同道相益。
為自己的身心不斷賦能,擁抱更好的自己,終將會邂逅理想的人生。
▽
馮唐在新書《穩贏》中說:“心力越強,贏得越穩。”
成年人的世界永遠是一地雞毛,平靜的日子也會風波乍起,守護心力會是每個人畢生要修的功課。
一個人的心力修煉得越強大,就越能穩穩攥住命運的韁繩,朝著自己的目標奮勇前行。
學會卸下心裡的包袱,輕裝上陣,方可走得更久遠;
以積極心態看待問題,眼中有光,才能把前路照亮;
赴高能場域汲取能量,內心充盈,人生才自在愜意。
將心力播種於熱愛上,傾注在家庭里,投入到當下有價值的每一刻,心之所向的一切美好,最終都會向你奔赴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