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成熟,從三次醒悟開始
更新于:2025-03-26 03:05:11

周國平曾說:在一切的力量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種內在力量,就是覺醒。

年少時的我們,容易被外相迷惑,困於關係,囿於得失。

活到一定年紀,南牆撞過了,頭破血流經歷過了,才從混沌走向醒悟。

中年人的圓潤成熟,往往要經歷這三次開悟。

01

  • 悟人:利益面前,別講感情。

什麼時候最能看清一個人?

面對利益時。

小時候,讀不懂司馬遷的那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經事歷人後方才明白,一旦有了利益的羈絆,再好的關係,也會薄脆如紙。

作家劉震雲,講過一個“撿布袋”的故事。

老丁和老韓是二十多年的好友,兩家向來親密無間。

一天,兩家孩子一起出門玩耍。

老韓的孩子回來時,撿到一個布袋,裡面竟裝著整整六十七塊大洋。

老韓想獨吞,叮囑孩子“忘了布袋的事”。

當老丁找上門來問布袋的事時,老韓撒謊:布袋裡是半袋乾糞。

老丁堅持說,布袋裡是錢,且這錢是兩家孩子一起撿的,應該平分。

兩人為這事大動肝火,好了二十多年的朋友,反目成仇。

“世上唯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一是人心。”

中年以後,見過爾虞我詐,看過勾心鬥角,對這句話體會更為深刻。

利益面前,人人都有自己的算盤。

有些莫名其妙結束的關係,不過是利益產生了分歧,有些看似沒來由的背叛,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電視劇《繁花》裡,汪小姐和梅萍同在外灘27號工作,是同事,也是密友。

上班一起奮鬥,下班一起玩樂。

曾經她們關係好到什麼程度?

汪小姐收了貴重的耳環,沒有上交單位,只是想多戴兩天,這種小心思,她也會告訴梅萍。

但恰恰是這種不設防,讓汪小姐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在她即將升遷科長之際,梅萍利用“耳環事件”,舉報汪小姐受賄。

汪小姐被取消當科長的資格,下放到工廠幹苦力。

而梅萍順勢上位,取代好友,成了科長。

愛爾蘭有句諺語:就算你什麼都不懂,也要懂人性。

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的,可能背叛忠義仁德,但絕不會背叛利益。

中年以後,不要相信人,要相信人性。

當你理解了人性的複雜,才不會輕易受傷,也不會落得失望。

02

  • 悟己:現實面前,別談理想。

有句話說:世間所有意難平,回頭想想皆因年少輕狂。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能成為齊天大聖,有通天的本事,能踏著七彩祥雲拯救心上人。

受了現實的毒打,才明白自己充其量只是那個被壓在五指山下的猴子。

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就是逐漸認清現實的過程,是不斷磨去稜角適應生活的過程。

電影《走走停停》裡,胡歌扮演的吳迪是個落魄的小編劇。

北漂十年,滿懷理想,鎩羽而歸。

灰溜溜回了老家的他,年近四十,孑然一身,一事無成。

他堅信自己有創作才華,拒絕了父親好不容易求人找到的工作。

他把“當知名編劇,拍出色電影”的理想當遮羞布,終日啃老,還美其名曰“人不應該只為生活活著,而要為理想活著”。

他滿嘴藝術、追求,卻連給母親買一台按摩椅的錢都沒有。

為了拍電影,還掏空了父親的小金庫。

直到後來,給他當女主角的母親,在拍攝過程中突發心臟病去世,他這才放下幻想,去做了一名計程車司機。

曾經我們都像吳迪,覺得自己滿腹才華,以為腳下的路可以延伸出無限可能。

但經歷的事多了,會發現原來自己如此平凡,而有些事,並不是光憑努力就能達到的。

我有位前輩,在原先的單位待了好些年。

某天,有朋友邀他去廣州做服裝批發,一起大幹一場。

那時,身邊人都去了珠三角一帶闖蕩,大家都說那裡遍地是黃金。

面對朋友的邀約,前輩有些動心,但最終拒絕了:

家裡老人時有病痛,需要有人侍奉床前;孩子正到了升學的關鍵時刻,離不得父親的引導……

幾年後,當初約他闖蕩的人衣錦還鄉,他依舊呆在單位不溫不火。

旁人都替他惋惜,他卻說:“如果我才二十出頭,不管成不成都會去折騰下,現在四十多了,該走哪條路,我心裡門兒清。”

人到了中年,瞭解了自己能力的上限,也逐漸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

不再這山望著那山高,也不再知其不可為而勉強為之。

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學會安守自己的生活,才是中年人最大的清醒。

03

  • 悟道:命運面前,休論得失。

何為道?

我想起《滕王閣序》裡的一句話: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所謂悟道,是經歷了得失、榮辱,知曉了世間一切雖看似無常,實則自有因果定數。

今日你以為得到是福,殊不知早已在醞釀失去的禍;

今日你覺得身居高位是喜,可總有一天,你也會跌落谷底。

天道有常,因果往複。

人活一輩子,誰也無法避開這一命數。

《史記·李斯傳》中記載,李斯因有大功,被始皇帝任命為宰相,位極人臣。

有一天,李斯設宴,為休假回家的兒子李由接風洗塵。

當時鹹陽的官員都來捧場,門前的車馬數以千計。

看著眼前的繁盛景象,李斯卻憂心不已。

“我本是上蔡的一個平民,如今榮華到了極點,只怕將來未必有好下場。”

果不其然,幾年之後,李斯被下獄,族人賓客全部被逮捕,李斯最後在鹹陽被腰斬。

世間得失,像風一樣流轉不定,像雲一樣聚散無常。

一旦悟透這點,順風之時會心存敬畏,逆風之時也不至嗟歎抱怨。

明代楊慎,二十三歲中狀元,少年天才,前途無量。

大家都以為,他一定可以成為國家宰輔。

但在大禮儀事件中,楊慎觸怒皇帝,被發配到雲南,仕途戛然而止。

他日夜祈禱,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回朝堂,施展抱負。

但是嘉靖在位六次大赦,他都不在其中。

人生困頓,仕途無望,換作別人,肯定早就垮掉了。

他卻坦然一笑,撲在浩如煙海的經史裡。

三十餘年著書四百余種,整個明代無人能出其右。

人到中年的我們,或許都該學學楊慎。

命里有或沒有,命運給或不給,都能做到“千古傷心舊事,一場談笑春風”。

順從天意安排,尊重因果迴圈。

得不足喜,失不足憂,只隨時準備與命運交手,才是中年人真正的成熟。

作家宗白華在《美學與意境》中寫: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責任和問題,反省人生的究竟。

年輕時無法悟到的道理,時間和閱歷都會為你一一補齊。

當你學會識別人性,認清自己,悟透命運,終會在千帆過盡後,讀懂大千世界,迎來生命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