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碩士當食堂阿姨,是浪費學歷還是反內卷先鋒?
更新于:2025-04-11 21:39:53

又一年就業季,“金三銀四”的舊日風光不在,一則“北大女碩士畢業後留校當食堂阿姨”的話題倒是被炒上熱搜。

26歲北大碩士與食堂阿姨,兩者的身份差異比之過往“清北畢業生當中學老師”“海歸博士進街道辦”有過之而無不及。

初看新聞,也很詫異,但當我們撥開重重迷霧,瞭解完主人公黃女士的人生經歷後,才知“孔乙己終於脫下長衫”“活出了理想主義的光輝”等都只是外界貼給她的標籤,真相其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做食堂阿姨,比在大廠更快樂?

1998年,黃女士出生於湖南省某三線小城市,爸媽是普通公交車司機,兩個人月工資加起來幾千塊錢。

黃女士的學習經歷,也不是“從小一路學霸”的慣常天之驕子敘事,而是小升初數學不及格,沒有班主任願意收,初升高長沙四大名校一個也沒考上,高考數學考砸,全重點班倒數,最後以607分的成績有驚無險的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就連保研北大健康傳播專業,也是以候補第一的身份,前面有人放棄才被擦線錄取的。

但不管怎樣,社會的“邊角料”,媽媽的小驕傲,保送北大總之是件光宗耀祖的事。

2022年,聽說女兒畢業后留校工作,父母一度也以為她是在北大當老師。不難想像,當後來獲悉女兒是在北大食堂工作,一個月只有五六千塊錢工資時,父母是如何不解、不甘與擔心。

對於這樣的職業選擇,黃女士在接受官方媒體採訪時給出的解釋是:

自己在央媒和大廠都實習過,腦力勞動每天都有KPI,睜眼閉眼都是微信,沒有絕對意義的上下班。
而跟食堂阿姨一起工作,純粹體力勞動,身體雖然很辛苦,打飯站到腿軟,辣椒辣到手腫,但下班了就是下班了,心情真的比在大廠更愉快。

另外,黃女士對自己的遠期職業規劃是做食堂經理,終極職業理想是推廣健康飲食,所以剛畢業時需要深入食堂一線,從阿姨做起。

對比身邊的同學,動輒一兩萬的月薪,黃女士很坦然,“他們能賺到多少錢是他們的事,我能賺多少錢是我的事,每條路都有它不一樣的辛苦,只要你能接受,你能包容,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自洽勝過一切體面”。

黃女士後來真的嘗試在北大食堂做了個健康餐視窗,真的部分實現了讓菜品“更少油、更少鹽、更少糖”,讓大家吃上“便宜健康又好吃的飯”的職業理想。

在這個無比需要大學生勇敢脫下「孔乙己長衫」的當下,一個清醒、勵志的年輕人樣板躍然紙上,引來不少網友點讚:

不要被學校學歷束縛,選擇自己真心想過的人生,就會過好這一生。
讀書的目的就是能夠讀懂自己,讀懂世界,懂得如何取悅自己,懂得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才是讀書的根本目的。

主流媒體當然更不吝褒獎:

學歷不該是枷鎖,而應該是工具箱。
如果所有名校畢業生,都去了大廠、科研單位或考公考編,那恐怕才是不正常的。
不猶豫不糾結“應該幹什麼”,而是在“能夠幹什麼”的選項中擼起袖子幹的人,其實很值得我們學習。

吃得苦中苦

不想再做人上人

然而一片讚譽聲中,也有人質疑黃女士此舉是在浪費國家教育資源、擠壓更低層級勞動者的生存空間,更有人批評報導此事件的個別媒體斷章取義、冷飯熱炒。

將應屆畢業生很正常的“管培生輪崗”簡化為“北大研究生當食堂阿姨”,且避而不談其已經離職的事實。

這種標籤化傳播除了引發“新聞專業就業難”“讀書無用論”等非理性討論外,既無法引導年輕人長期理性規劃職業生涯,也不能給予困頓的畢業生們應有的人文關懷,網友們其實更期待看見一個完整的黃女士,更願意瞭解她做選擇時真實的心路歷程,以給當下迷茫的自己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啟示。

翻看黃女士早年的自媒體作品,說姐發現其看似離經叛道的職業選擇,其實既有諸多機緣巧合,也有幾分命里註定。

她從小身體不好,10歲之前幾乎每個月都會感冒發燒,10歲之後又被過敏折磨,蕁麻疹濕疹不斷。18歲到北京上大學后,過敏好了,她稍稍放飛自我,大一第一學期就胖了20斤,之後拚命減肥,減到生理期不正常,減到進食障礙,才逐漸意識到好好吃飯、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這中間她不斷學習,不斷調整,加上本科傳播學上課、寫論文、實習等經歷的潛移默化,慢慢找到專業與熱愛的交叉點——健康傳播,後來又很幸運被保送至北大健康傳播的專碩。

一個事實,很多人吃得苦中苦后,未必想做人上人。

自認不太聰明的黃女士,一路從湖南農村考到北大已經費盡心力,沒有力氣再去想下一個目標該去向哪裡了。她隨大流捲實習,去過央媒、去過大廠,發現都不是自己心之所向;也認真考慮過相關方向的高校老師,甚至詳細瞭解過健康食品快消行業、食品飲料行業的商務諮詢,最後還是想做更落地的,健康自助餐廳。

恰逢此時,北大餐飲中心面向自家學子開放崗位,黃女士多方考量,一來認為這裡有體制庇護,做健康食堂不必太早追逐利益,成功率自然會高一點;二來這裡35歲前可以考編,有機會拿到北京戶口。

最終,她主動申請,做了餐飲中心的管培生。

有外企和大廠工作經歷的朋友都知道,管培生通常是用人單位為了培養和選拔未來的管理人才而設立的一種職位或專案,一般面向應屆畢業或畢業三年之內的大學生,其最經典的培養方式就是深入業務一線、跨部門輪崗,而餐飲中心的業務一線崗位就是食堂阿姨,所以黃女士的選擇確實算不上大材小用、高開低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024年5月,在北大餐飲中心工作2年後,黃女士選擇辭職了。

辭職的原因,恰好和當初選擇的原因一一對應:一來身處其中才發現學生時代的想法太天真,北大餐飲中心這個平臺並不能更好的幫她實現做健康食堂的理想;二來編製無望,理想又不能當飯吃,尤其對一個缺乏家庭托舉的女孩,五六千塊錢的工資在北京確實不夠花。

當然人生沒有白走的路,黃女士後來去了外面的團餐公司,做上了食堂經理,大廠的KPI與忙碌一樣不少,不過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她甘之如飴。

人生從來不是單選題,

沒有哪種衣衫必須穿一輩子

黃女士基於自身實際情況,歷經艱辛,終於找到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我們真誠祝福她。

包括近來做正骨師被踢出班級群的北大畢業生、退學擺攤賣土豆泥的復旦研究生等名校學歷從事低端職業的案例,即使有刻意製造反差人設收割流量之嫌,背後都有其自洽的選擇邏輯,也客觀反映了時代的價值觀正從注重學歷和職業的外在匹配,轉向尊重個體選擇和內在感受,我們都不吝奉上最真誠的祝福與掌聲。

只是,當這種祝福與掌聲有意無意被輿論引導為一種時代註腳:“你看,連名校畢業生都放下身段了,你一個普通大學生,也麻利地接受自己的平凡,安安穩穩找個能糊口的工作吧”,尤其還是高生態位者以俯瞰的視角表達時,多少有點吃到肉的前輩故意對後來者吧唧嘴的觀感。

畢竟,前輩自己也很難心平氣和的接受自己的孩子去從事這類勞動;畢竟,這些名校生們本身有很多選擇,做這些工作很多也只是曲線救國而已;畢竟,對於沒有背景的牛馬,埋頭吃草久了真就不再有仰望星空的機會。 

而能說出“體力勞動更快樂”的,大概率從前沒有體會過月薪8000,一天幹12小時,常年無休的勞累與無望,往後也不用體會擺地攤日入700,風裡來雨裡去,跟城管鬥智鬥勇的辛酸與彷徨。

真正的職業平等,應剝離學歷濾鏡,而非靠名校光環“鍍金”。

 過度渲染“高學歷下沉”的“反差萌”,無形中既固化了“體力勞動等於低價值”的偏見,又與年輕人996過勞、KPI壓迫、末位淘汰制、被畢業等真實的生存焦慮形成割裂。

這種“何不食肉糜”的敘事,反而容易讓困於腦力勞動的群體陷入自我懷疑。

設身處地站在年輕人的視角,私以為黃女士案例真正的正面意義在於:

1、深度挖掘自身獨特經歷,走差異化競爭路線。

近來有資深HR朋友坦言,現在越是頭部高校的孩子越努力,大家的簡歷里都有相似的科研實習經歷,績點都高得嚇人,用人單位能怎麼挑呢?

挑誰的經歷更與眾不同,誰的興趣愛好與崗位更契合。

黃女士和身體“打架”20多年的獨特經歷,看起來並不怎麼光鮮,甚至有點慘痛,但卻是最好的專業啟蒙,最硬核的職業驅動。

所謂久病成半醫,把前半生自己摔過的跤,變成後半生扶別人的手,一個很棒的生涯規劃思路。

2、培養一個能超過80%普通人的技能。

細看黃女士的自媒體作品,她在健康營養方面的知識儲備,比真正的專業人士不足,但比大部分普通人多一些,這樣的位置,出不了書立不了傳,但從普通人中脫穎而出足夠。

什麼意思呢?

不一定非要考到100分才能教別人,其實80分的人也可以教60分以下的人,60分的人也可以教二三十分的人。培養一個能超過80%普通人的技能,你就能靠牠養活自己。

3、你只管勇敢,歲月會給你想要的答案

如果說黃女士前期跳出父母的期待、同輩的壓力,選擇做餐飲管培生是一種勇敢,那麼在付出巨大沉沒成本的兩年後,選擇聽從當下內心的召喚,離開北大食堂,更是一種勇敢。

普通家庭20多歲的孩子,懂得社會運行規律、有明確職業規劃者畢竟少之又少,但好處是也沒多少割捨不下的榮譽、必須擔當的責任。

大膽往前走,別回頭,人生真的就是只有你努力往前走了,才知道哪條路走不通,哪條路該放棄,哪條路該堅持。

當輿論忙著給黃女士貼亦正亦反的標籤時,那些努力與躺平的間歇反覆、編製執念與職業理想的真實撕扯,那些沒被看見的掙扎和輾轉,反而更值得珍視。

黃女士或許從未想當什麼“逆襲樣本”,只是在每個岔路口都選了更貼近內心的路:在食堂視窗調配健康餐食的兩年,是用所學知識改善日常飲食的笨拙實踐;轉身離開時的清醒,是普通人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反覆校準的勇氣。

這些不完美的嘗試,反而比任何勵志口號都更有參照價值。

真正支撐年輕人走出迷茫的,可能正是這種“不標準”的活法。它不承諾體面,不販賣神話,只是安靜地提醒每個深夜改簡歷的年輕人,人生從來不是單選題,沒有哪種衣衫必須穿一輩子,比起糾結該不該脫下標籤,更重要的是在刺骨的寒風中緊緊抱住自己:加油,未來的路還很長。

來源:精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