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兵團日報
一部用汗水寫就的史詩
——讀王運華長篇小說《蛟龍出天山》有感
●阿熱依·熱依哈巴提
捧讀王運華長篇小說《蛟龍出天山》,宛如踏入一條時光的長河,回溯風雲激蕩、熱血沸騰的兵團建設年代。這部洋洋灑灑38萬字、17個篇章的鴻篇巨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后,迅速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成為深入瞭解兵團發展歷史與兵團精神的一扇重要視窗。讀完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被書中描繪的壯闊場景、鮮活人物以及蘊含的深刻內涵深深震撼。
歷史與時代的交響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袤的新疆大地亟待開發與建設,鞏固祖國邊防、促進民族團結的任務艱巨而緊迫。無數有志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從五湖四海奔赴新疆,投身於這片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土地,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感人至深的奮鬥篇章。
這部小說以邊境團場“三五九團”為背景,將兵團人在建設發展、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所面臨的困惑、機遇與挑戰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小說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兵團人在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兵團的建設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惡劣的自然環境、匱乏的物質資源等等,都是擺在兵團人面前的巨大挑戰。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兵團人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堅韌與智慧,用自己的熱血和理想、熱情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
《蛟龍出天山》這部小說不僅是對兵團歷史的一次生動回顧,更是對兵團精神傳承與發展的深入挖掘。它以文學的形式,將兵團的發展歷史與兵團精神濃縮於字裡行間,喚醒了人們對那段波瀾壯闊歲月的崇敬與熱愛。通過這部作品,我們得以更加深入地瞭解兵團的過去,感受兵團人的偉大情懷,並從中汲取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繼續前行。
人物與精神的畫卷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形象,主人公三五九團副團長王聞道是兵團精神的代表人物。作為軍墾後代、領導幹部,他學歷高,正直磊落、務實能幹、有勇有謀。在團場的日常工作中,他始終心系群眾。他深入連隊的田間地頭,細緻入微地關心職工群眾的疾苦,積極主動為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這種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的工作作風,讓他贏得廣大職工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在抗洪搶險的關鍵時刻,王聞道一馬當先,帶領職工群眾與洪水展開殊死搏鬥,成功阻止界河改道,守護住祖國的領土。他用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無畏的勇氣,踐行守邊男兒的神聖使命。
與王聞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副政委苟有勇。他善於表現自己,好面子、講排場,一心只為謀取團長正職之位。為了達到目的,他對上曲意逢迎,對下拉幫結派,甚至不擇手段陷害王聞道。通過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複雜與多面,以及在權力和利益面前不同人的抉擇。
此外,這部小說中還刻畫了師黨委書記李國建和其他默默奉獻的職工群眾等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共同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兵團人物群像,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那個充滿激情與奮鬥的時代,親身感受到兵團人的喜怒哀樂和家國情懷。
敘事與藝術的融合
從寫作手法上看,作者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為讀者呈現真實而生動的兵團。這部小說以點代面,分層次、全景式地描述各個層面人物的命運和生活狀態,使讀者能夠全面瞭解兵團的發展歷程和社會風貌。
這部小說全篇採用主副線交替、明暗線貫穿的敘事結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以王聞道帶領職工群眾堅守國土、維護民族團結、發展經濟的過程為主線,清晰地展現了兵團的核心任務和發展方向;以王聞道和苟有勇圍繞“誰出任團長正職”的鬥爭為副線,為故事增添了緊張感和戲劇性。小說語言簡潔明快、樸實自然,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作者在描寫人物對話和日常生活場景時,巧妙地運用口語化表達和地方方言,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生動。
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長篇小說。它以文學的形式記錄兵團的歷史變遷,展現兵團人的精神風貌,弘揚了偉大的兵團精神。通過閱讀這部小說,我們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兵團的過去,更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傳承和弘揚兵團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這部小說猶如一座精神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銘記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銘記那些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無私奉獻的兵團人。在未來的歲月里,相信這部小說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激勵一代又一代讀者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