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炸雞很常見,而炸鴨卻少見?
更新于:2025-03-26 13:40:55

炸雞架、炸雞排、炸雞腿、炸雞柳......

速食店裡油炸的好像總是雞,為什麼炸雞很常見,而炸鴨卻很少見?

大家好,這裡是短小輕巧的賽博食錄,今天我們吃炸鴨~

01

鴨子,天生油物

從口味來看,雞和鴨同是肉用家禽,炸雞給人的口感是外酥裡嫩,而鴨子給人的第一印象則是酥脆油潤。

它們的關鍵區別在於,雞肉嫩,而鴨肉油。

“嫩”和“油”是我們的主觀口感。

反映在肉理化特徵上,雞胸肉的肌纖維直徑在15μm~20μm之間,鴨胸肉的則在20μm~25μm之間。

鴨肉天生就要比雞肉粗糙。

再加上油炸本來就是個脫水的過程,鴨肉保水能力又差,炸過的鴨子那是柴上加柴。

肉柴起碼還有點嚼勁,油多那就真忍不了了。

跟雞比起來,鴨子是水禽,潮濕的環境最容易滋生病菌。

鴨子進化出了生存必需的抗病菌感染能力的基因:加強類乳脂球蛋白基因。

這個基因能增強鴨子的免疫力,同時也促進了油脂分泌。

這一點,也體現在脂肪含量上。

就可食用部分而言,雞肉的平均脂肪含量大約為6.7%。

而鴨肉約為19.7%,鴨的皮下脂肪含量甚至能達到50%,妥妥的天生油物。

這樣的油物很適合拿來烤。

鴨子皮和肉中間的脂肪溶化後會鎖住肉汁,制止水分流失,多出的油還能順著鴨皮上的孔流出來。

所以,烤鴨吃起來又嫩又香。

但油膩的鴨肉卻不適合拿來炸。

前面說過,鴨肉的保水能力較差。

油炸后,鴨肉中水分會迅速蒸發,讓外部的油脂更進一步填充進鴨肉縫隙。

讓本就油膩的鴨肉徹底成了一塊“油脂海綿”。

一口咬下去柴得滋滋冒油,吃兩口就膩得不行了。

所以,鴨子真正的舒適區,不在炸,而在烤。

02

不是炸鴨不好吃

油只是一方面,鴨子還有點異味。

鴨肉過多的油脂跟空氣接觸后,會迅速氧化變臭。

從活鴨子到鴨肉還要經過電暈、放血、除毛、開膛破肚、消毒、胴體分割等一系列操作。

還沒等端上桌,鴨肉可能就先入味了。

鴨屁股里還有尾脂腺,會不停分泌有膻味的油狀物,這些油狀物可以幫鴨子梳理羽毛,防水保暖。

很多不良商家就愛拿這個膻味做文章,用鴨肉冒充羊肉,做成羊肉串高價賣給消費者。

烤鴨也不是沒有異味,只不過烤之前燙了皮,抹上了糖色,能掩蓋甚至祛除異味。

炸鴨想祛除異味,則麻煩的多,速食店可沒這功夫。

所以,既柴又油還有些異味的鴨子天生就比雞難炸好吃。

當然,炸鴨也有做得好的。

比如四川名菜“香酥鴨”,對香料、火候的要求非常高,那做起來可比炸雞費功夫多了。

它需要先腌去異味,再蒸去油脂,後炸調口感。

這樣做出來的鴨子不僅沒異味不油膩,還香酥可口。

但這隻是少數,速食店要求簡單快捷的流水線操作。

不做炸鴨,或許不是因為炸鴨不好吃,更多的是做起來太費時費力了。

03

都是市場的選擇

除此之外,做生意都講究控制成本。

雞肉成本也比鴨肉低多了。

長1kg肉,肉雞吃2kg左右的飼料就行。

而肉鴨得吃2.5kg左右的飼料,北京鴨則平均約需2.7kg左右的飼料。

肉雞安靜,可以機械化規模籠養,肉鴨愛動,有些還需要水生環境,籠養規模不如肉雞。

2023年,我國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累計出欄量達到了107.9億隻,肉鴨累計出欄只有42.18億隻,肉雞養殖規模是肉鴨養殖的2.6倍。

這麼一看,肉質鮮嫩、成本低廉、處理簡單、規模養殖的肉雞更符合速食便捷、低價的需求,被市場選擇那也是情理之中。

總之,炸雞好吃,炸鴨也不賴。

但要想在速食界站穩腳跟,得看口感和成本。

畢竟,美味又實惠才是王道!

來源:賽博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