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古裝劇不給小孩梳大人髮型了!
更新于:2025-03-26 14:02:54

《家業》《國色芳華》及《慶餘年》等古裝影視劇中,出現了很多小孩造型,網友:原來古代小孩是這樣的!

先說結論。古代小孩一般會經歷剃髮、蓄髮(留髮)、束髮階段,可以說髮型各不同,和我們現在的小孩成長路徑是一樣的,所以有小朋友的親注意啦:小孩穿漢服也不用梳大人頭,完全不尷尬。

你是不是小時候也會想穿大人衣梳大人頭?但那也是想想而已。但有些古裝劇為了效果,基本是讓小孩直接梳大人頭,而且戴冠的,可以說完全是個“小大人”,完全體現不出童趣的感覺。古代小孩束髮一般也得等孩子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才能包紮發髻,男子弱冠或女子及笄年齡,便可戴冠和發髻,不然就是以布帕包裹為主,而且發飾色彩各異,體現小孩的活潑與可愛,且往下看。

小孩子的頭髮也不是剛開始就能扎出各種編髮或小揪揪的。在最開始的時候,小孩子的頭髮基本為胎髮,這時候要多剃多長,古畫裡常能看到這樣的髮型,而且大部分大同小異,這也是梳出來的結果。這時候頂部頭髮會梳成一個倒三角狀的髮型,蓄髮垂掛,稱“髫”,這時候能感受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有時候象徵性會留下頭頂一小戳或者腦後一點胎發,可以扎小揪揪或編小辮子。這種扎的小揪揪也統稱為“總角”,這個階段也稱為小孩子的“總角之年”。

《詩·齊風·甫田》載:“婉兮孌兮,總角丱兮。”鄭玄《箋》曰:“總角,聚兩髦也。”孔穎達《疏》曰:“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便可看出將碎發聚攏便成“總角”。這裡的“總”聚束的意思,如《藉田賦》載“垂髫總發”,“角”指小髻。

總角之年的頭髮造型是最有意思且有創意的,像現在的大人一樣,會拿一些蝴蝶結、五彩可愛的發飾給小孩綁上,古代也是一樣的,這時候帶出去,可不得多炫一下自己的梳髮審美,也是孩童天真可愛的一種展現。

等到頭髮再長一些,有了蓄髮,便可梳“雙丫髻”“滿頭髻”等髮型,蓄髮部分可以扎起來、或編小辮子,也可以自然垂掛,類似短髮的造型,在古代也很常見。

等到頭髮蓄到完全可以扎起來的時候,就可束髮,這時候也會留有劉海,古稱“留髮”,劉海的稱呼便是古代“留”的諧音變體。

這時期頭髮還有再長的,可以戴類似發箍的勒子,為布條或發帶,防止劉海碎發掉下來遮蔽視線,孩童時期,兒童頭髮上綁各色髮帶,與衣服顏色互相搭配。

除了發帶,還可以包巾,流行過一種“童子幗(巾)”,就是未弱冠時的包頭巾,《續漢書》提到:“童子幗無屋,示未成人也。”這裡的意思是童子的巾一般是中空佩戴,沒有屋,猜測兩個意思,一個是說帽子里沒有支撐物,一般來說成人巾下會有支撐物,上覆巾;另一個是指帽子本身沒有形態,是軟塌塌的中空半頭巾,並不完整。

之前《國色芳華》裡也有很多楊紫與小孩的互動畫面,這一次在《家業》楊紫也是與這麼多古風小孩一起出現,是不是有一種《嬰戲圖》入畫之感了。看到劇組帶這麼多不同髮髻的小孩吃飯,也是萌萌噠。

還有意思的是,古裝劇不給小孩子梳小孩頭,喜歡梳大人頭,倒是給大人梳小孩頭的情況、比比皆是,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返老還童的夢想吧。

網友還刨出了小時候楊紫和現在的對比照“等比例長大”,不免有種感觸:小時候的我們想要長大,長大后的我們反而想念兒時天真無邪的存在。

所以某些古裝劇別再執念搞那麼多大人頭啦,古人絢爛的童年也可以豐富多彩!《詩經》中便記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說的便是扎著總角的孩童笑語晏晏的模樣,天真可愛,不同年紀就應當擁有不同的體驗和人生,你會喜歡嗎?

來源/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