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東風本田 S7 刷新吉尼斯紀錄?
更新于:2025-03-26 04:53:20

非常有幸,作為親歷者在現場見證了東風本田S7刷新吉尼斯紀錄的全過程。

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山地,高海拔、崎嶇、低溫、沙塵,比預期中要更惡劣。一路上崎嶇的山地地形,不存在大型運載設備的可能。我們也要在山腳下換乘硬派越野車,大部隊化整為零,伴隨一路顛簸和越來越稀薄的空氣,登上挑戰的場地。

作為挑戰主角的東風本田S7——一輛純電動四驅SUV,能到達這裡就已經是一件挺令人驚訝的事了,或者說對於出現在這裡的任何事物都算是巨大的挑戰了。

結果我們已經在視頻中看到了,東風本田S7憑藉卓越的表現,達成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成功刷新了相關吉尼斯紀錄。純電車可以無視空氣含氧量的變化,雙電機四驅系統也提供穩健的表現,電池系統不僅在低溫中經歷反覆試跑,最終完成了光繪挑戰,別忘了它還負擔了全程自行往返的任務。

技術底蘊支撐挑戰的完成

東風本田S7能夠完成如此嚴苛的挑戰,離不開其深厚的技術底蘊支撐。

就拿東風本田S7的車身來說,1500兆帕熱成型鋼佔比25%,980兆帕熱成型鋼佔比50%,讓S7的車身扭轉剛度達到了40000Nm/deg。通常來說緊湊型車的車身扭轉剛度一般在16000-17000N・m/deg,中級車的車身扭轉剛度一般在20000N・m/deg以上,中大型車這一數據在30000N・m/deg以上。顯而易見,東風本田S7的指標遠超自身所在級別的表現。

這種強度的車身下,在車身操控回應、安全性、耐用性上都有顯著受益,工程師也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製造一輛「可以開很久的電動車」,需要的就是這種能保證行駛質感的高強度車體;同時,東風本田S7能在崎嶇的山地地形中跟隨硬派越野車行駛,也正是得益於這種跨級別的車身強度。

在電池方面,90kWh的容量不小,但也不是同級別中最大的。但東風本田S7的電池包採用了最先進的1.2萬噸一體壓鑄的全鋁外殼,充電功率也沒有一位追求行業最快,而是在電池耐用性和充電速度之間取了一個平衡點。在捲快充、卷容量的時代,東風本田S7首先考慮的還是安全、穩定與耐用。

動力就更不用多說了,新能源時代最容易獲取的就是動力。相比前電機150kW、後電機200kW的雙電機四驅的動力參數,我認為在東風本田S7上首次在電車中實現 50:50 前後配重比,以及搭載的前雙叉臂后五連桿的懸架結構,更值得關注。在電動車產品上依然有DNA中均衡的動態平衡,這點也能看到老牌汽車廠商骨子裡的傳承。

依然是東風本田品質

在消費者心中,東風本田以往就以可靠、耐用著稱。而此次東風本田S7在極端環境下的出色表現,更是將品牌的這種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這還是一輛純電動汽車,這本不應該是屬於它的使用場景。

在東風本田的邏輯中,就是要向外界展示電動車不常出現的使用場景,不僅展示了車輛在極限環境中的性能,也展示電動車可以觸達的更寬泛的使用場景,消費者看到的不僅僅是一輛汽車,一個挑戰事件,更是一個突破電動車固有形象,突破電動車工況的舒適區,這無疑也強調了東風本田產品經久耐用的特點,讓消費者對其純電產品的可靠性更有信心。

挑戰過程大於結果

現在汽車行銷都要去做一些有噱頭的事情,在傳統的汽車技術傳播路徑中,往往是通過實驗室參數、技術講解等方式向消費者傳遞產品優勢。刷個圈速,拉個天價豪車過來摩擦一下啊,直觀的數據或者立竿見影的對比,確實從視覺上和傳播上更容易傳達產品的賣點。

東風本田S7挑戰在慕士塔格峰嚴苛環境下光繪的吉尼斯紀錄,顯然更含蓄。

舉個例子:

舉辦一場運動會,長跑、短跑、舉重、投擲,都是單項的直接比拼,最終的落點是誰拿了第一;

一次登山旅行,跟運動會形式完全不同,但是對參與者的心肺、肌肉、力量、耐力都要考驗,登山的過程遠比站在山頂上的結果重要。

東風本田S7作為光繪藝術家的畫筆,在高原完成吉尼斯紀錄,是一個結果,並不是挑戰行動的全部。讓各位親歷者、消費者,見證東風本田S7在惡劣環境下的穩定表現,可以消解了使用者對電動車使用場景的焦慮,能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穩定發揮的電動車,在日常用車場景中,必然也能輕鬆應對。

況且,汽車與藝術,一個是人類最偉大工業發明,一個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具象體現,其二者在高原上留下的影像和畫面,將看不見的時間與不能量化的光定格在一起,本身也十分震撼了。

寫在最後

東風本田S7這次成功刷新吉尼斯紀錄,值得關注的是其背後的技術和造車理念。高效電池管理系統、穩定的電池性能、強大的動力儲備、高剛性的安全車身,最終目的都是拓寬電車的實用場景。

行業內卷是比A快,比B省,比C便宜的「刺刀見紅」競爭邏輯。東風本田最新的這款電動汽車作品,能看出品牌依然堅守出色可靠性和卓越性能,在這種邏輯下打造出的產品,是作為「車」為消費者帶來優質體驗,而挑戰與紀錄只是好產品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