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深度工作
更新于:2025-04-07 18:15:02

你是否想過,你的工作方式一直都是錯誤的?

 

朝八晚九,忙忙碌碌一天,卻感覺沒有收穫;微信步數上萬,來去匆匆,卻不知所為何。

 

同樣的工作,別人屢屢升遷,你整日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卻看不到任何成果。

 

若是如此,那麼,你大概率是在浮淺工作。

美國作家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辨析了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的區別:

當代人,似乎陷入了工作的誤區——以忙碌為標準,無效內卷。

而想要有所獲,有所成,必須要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換言之,就是:專注於當下的工作,用最短的時間,提升最多的自我價值。

01

  • 改認知,明追求,內驅足才能入深度。

一天24小時,你也許有10個小時都花在工作上。

 

那麼,那些步履不停的時間里,你都明白自己為了什麼忙嗎?

 

領導佈置了任務,要求兩天之內給結果,所以你就加班加點,熬了通宵。

 

方案被打回重做,心裡有委屈,但只能埋著頭重新調整。

 

晚上11點回家,伴侶問怎麼又忙到這麼晚,你疲憊得不想回答。

 

一開始工作是為了養家糊口,後來漸漸被培養成流水線上的機器,老闆說什麼就是什麼。

 

工作,不想做,卻不得不做,想逃,卻無處可逃。

自媒體博主小焦曾提到自己在上一家公司的狀態。

 

一開始,她應聘成功,滿心歡喜,想著要在工作中發揮所學,一步步提升自己,所以一直工作得很賣力。

 

早上六點半起床,匆匆出門,到了工位開始馬不停蹄地忙碌。

 

跑業務、寫規劃、做總結,一個人當幾個人用,每天都忙到很晚回家。

 

忙碌的工作讓她誤以為自己成了公司的重要成員,無可替代。

 

有一次,她終於累倒了,休息了三天趕回工位,發現公司一切照常。

 

原來,公司從來沒有離不開她,是她離不開公司,她隨時都能被替代。

 

冷靜下來思考,她始終在忙,但是個人的能力沒得到提升,學習時間也完全被擠壓掉。

 

甚至,她都沒有時間想明白自己完成每一份任務是為了什麼。

 

思慮再三,她果斷辭職。因為她不想一輩子,做這樣忙忙碌碌的可複製的牛馬。

 

《深度工作》中寫到:“才能並非一種商品,你不可以通過大批購買,然後累積起來達到一定的水準,只有成為最優秀的才會有額外獎勵。”

流水線上的員工,隨時面臨失業風險,只有深度工作,才能發展出不可替代性。

而這,始於對工作的認知清晰,對於自己的追求明明白白:

工作的本質是為了輔助追求,而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有些人是為了實現夢想,有些人是為了展現個人價值。他們沉浸其中,享受樂趣。

翻譯家許淵沖在妻子去世後倍感孤獨,渾渾噩噩了一陣后,決心重拾翻譯,打開了《莎士比亞全集》。

 

一日日沉浸於文字中,讓他忘了孤獨,他開始享受這種狀態。

 

這不是他的任務,是他實現夢想的一種方式,是他熬過寂寞的一味良藥。

 

最終,譯本成功出世,倍受讚譽。妻子雖去,可還有工作相伴,他覺得人生充滿意義。

 

當你主動選擇工作,而不是被迫承受,一切,都會變成享受。

 

靜心篤志,明確所求,守住內心,深度工作其實很容易。

 

02

  • 拒浮淺,入深度,抗干擾才能心力足。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

相同的工作時間,別人能不慌不忙地完成任務,而你總是著急地緊趕慢趕。

 

你羨慕,以為你的工作能力比不上同事,其實,你們差的只是專注力而已。

 

《深度工作》中寫到,所謂深度工作,就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能否抵抗干擾,能否全心專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最後的結果。

綜藝《躍上高階職場》中,有名女生叫八月。

 

客戶提出希望能在第二天就看到初步的方案,同組的人面露難色,但也不敢說什麼,只好默認熬夜加班。

 

可這時候,當著客戶的面,八月直接說:“我從不通宵。”

 

到了下班的點,她直接回了家。

 

結果第2天,她帶來了一個很好的策劃,贏得客戶、導師、組員的三方稱讚。

 

她並沒有回家偷偷加班,而是在工作的時間里極度專注,把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

 

因為專注,她不必熬夜加班,在有限的時間里把工作做到了最好。

 

研究表明,如果人在做事時受到干擾,至少要花25分鐘才能重回狀態。

 

專注工作一小時,抵得過別人浮淺工作十小時。

 

百萬暢銷書作家李尚龍曾直言,自己寫作時特別容易開小差。

 

手機在旁,一會兒想給家裡人打個電話,一會兒想給朋友回個消息,一會兒又想刷刷新聞。

 

他自己也意識到這樣不行,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

 

每當他要開始寫作時,他都提前把手機鎖到抽屜里,靜音或者關機。

 

眼不見,心不亂,埋頭案邊,只有寫作,效率大大提高。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在他的世界里不存在干擾,也不是他天生就有深度工作的能力,而是他會主動給自己創造條件。

 

而多少人,也正因為狠不下心,才一直停留在浮淺工作的層次。

 

隔絕雜音,專注自我,進入深度工作,才是走向成長的第一步。

 

03

  • 得方法,速行動,深度工作方得解脫。
 

哲學家大衛·梭羅曾說:“真正有效率的勞動者,不會整天馬不停蹄地工作。”

 

浮淺工作,會讓我們忙碌不停,且沒有收穫。

 

深度工作,既能創造價值,還可讓我們身心愉悅。

 

工作方式對了,工作起來就輕鬆了。

 

《深度工作》一書中,給出了深度工作的四條準則:

 

第一,深入工作

 

人人都渴望能深度工作,可多少人只停留於渴望。

 

把深度工作融入日常生活,把它變成工作計劃中的常規安排和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深度工作,堅決執行,逐漸養成習慣。

第二,擁抱無聊

 

允許自己在一些時間里無事可做,去感受無聊的時光。

 

因為從一件事切換到另一件事,注意力的集中需要訓練,需要時間。

 

如果我們一有空閒,就隨便打發時間,迫不及待地看看手機,就很難實現最大程度的專注。

 

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我們才能更好地增強專注度。

 

第三,遠離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是外界干擾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存在,我們每天在上面花費了太多時間,但收穫鮮少。

 

學著在網路使用習慣中採取二八法則,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到最重要的20%的活動上。

 

一步步戒掉社交媒體,拒絕用網路來消遣時光。

 

第四,摒棄浮淺

 

大多時候,我們處於浮淺工作的狀態,都是因為我們缺少規劃。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話來說話,事來做事。

 

每天提前認真規劃好自己的每一分鐘應該怎麼度過。

 

做一件事就專注其中,做完一件再想下一件。

 

其實,哪怕不知道深度工作的概念,我們也一直知道專注於工作的重要性。

 

為何理論都懂,卻始終做不到?

 

達到深度工作的方法有萬萬千,而第一步,無疑是行動起來。

 

04

俗語有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多少人拿這句話來自我欺騙。

 

但現實是,獲得成功的人,往往不論艱苦,深度工作,只問結果。

 

正如《深度工作》中所說:“忙碌等於產出的理念已經過時,知識工作並非生產線,也不靠忙碌支撐。”

明確所求,專注於一件事,才能擺脫工作帶來的疲憊感;

 

抵制干擾,為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才能更好地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減少無意義的社交,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專注力,才能一步步沉浸當下,享受自我。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2025-03-26 15:11:06
刷新自己
刷新自己
2025-03-26 17: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