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更新于:2025-03-26 15:11:06

帶孩子在小區里騎車,我們這幾個家長在一邊看得心驚膽戰,時不時提醒:

“靠右邊靠右邊,彆扭來扭去!”

“看著點路,別摔跤啊!”

“慢點騎,三個人別並排騎!別互相撞了!”

“唉~~注意剎車!看著點路人啊!”

他們騎車出一身汗,我不騎車也一身又一身的汗——冷汗。生怕一個提醒沒到位,孩子再出點事故。

我問旁邊的阿姨:“我們小時候騎車,沒讓當家長的這麼操心吧?”

阿姨不屑一顧地說:“你們小時候?誰管你們這啊!能按時出門去上學,吃飯前回家就行……”

是啊,為什麼現在的家長養孩子普遍心力交瘁?

因為所有精力都在孩子身上,像這種小事,我們管得太多了。

生怕自己家孩子沒個輕重,不是傷了自己,就是傷了別人家的孩子;又怕別的孩子沒個分寸,自己家孩子平白無故受傷。

管太多確實可以避免孩子犯一些錯誤,但同時也阻礙了他的成長。

01

這還只是放學后隨便玩玩,就冒出這麼多的“關注”。

平時的生活里,家長更是把這種“關注”放在各處,反而引發孩子各種問題。

1. 玩樂上的“過度關注”,孩子難以專注

像上面提到的騎自行車,當孩子沉浸在其中時,我們頻繁地打斷,迫切地想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哪裡做得不好,給出自認為更好的做法,喋喋不休,使得孩子根本沒辦法專注於自己的行為。

這種現象,還出現在孩子專注在某個玩具上、翻看他們感興趣的書籍時。

2. 學習上的“過度關注”,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現如今的父母給予最多關注的地方就是學習了。

孩子放學回家,很多父母的第一句話都是“留的什麼作業”、“先去學作業吧”;寫完學校作業,還要完成“媽媽牌作業”:試卷、輔導資料、線上學習等等額外的學習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更是會收到更多的“指導”:

為了讓孩子做好,在一邊監督、輔助;

為了讓他少犯錯,一遍遍提醒;

為了讓孩子不走彎路,提前安排好學習任務。

大人總在“插手”,讓孩子誤以為“學習並不是我自己的事兒”,從而缺少自主感。

這種過度關注,使得家長在越俎代庖的同時也在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很多孩子的內驅力就是這麼被破壞的。沒有內驅力,孩子是不會積極主動去學的。

在學習上,父母能做的很少,學習的成果最終要靠孩子自身來完成,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能掌控的事情比什麼都重要;

在學習如何“學習”中,父母能做的很多,給孩子創造好的體驗、呵護孩子的專注和興趣,都在考驗著父母的智慧。

3. 生活上的“過度關注”,削弱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不小心打翻牛奶;

弄髒衣服;

吃飯掉飯粒;

孩子的小毛病總能換來父母的絮絮叨叨,於是他們的精力全消耗在這種小事上。

問題是,這種指導和糾正是孩子需要的嗎?

本來該專注於如何做好一件事,結果總是在自責和驚恐中面對自己一點點的失誤:

“我好像什麼都做不好”、“我總在犯錯”……

不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的“過度關注”還體現在“替孩子做選擇”上。

以“為你好”為藉口,認為孩子“你還小,你還不懂”,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怎麼能不吃雞蛋呢?雞蛋有營養!

你這根筆不好,好看有什麼用啊?媽媽選的這個才好!

別選白色的衣服,不耐臟!

父母以為的“為孩子好”,孩子感受到的卻是一種忽視和否定。

孩子會認為,“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想法不重要”,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

02

如果養孩子讓你心力交瘁、孩子遇上點兒事就喊媽、一碰到挑戰就退縮,那在養育過程中,父母一定是“越界”了。

1. 少入侵孩子的感受

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經歷:小時候,媽媽怕她感冒,所以總喜歡用很燙很燙的熱水給她洗澡。

她每一次都會說:“水太燙了”。可媽媽每次都說:“我覺得一點都不燙啊,我試過,沒事,洗洗水就涼了……”

所謂冷暖自知,水燙不燙,孩子說了不算,家長說了才算。

飯菜好不好吃,孩子說了不算,家長說了才算。

興趣班/文具/衣服喜不喜歡,孩子說了不算,家長說了才算。

甚至連感受愛與不愛,也是家長有最終解釋權:我是為你好,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愛你。

父母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將在一次次的自我懷疑中,關閉起心門,不再信任父母。

我們只有蹲下身來,看見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孩子當下的感受,不需要糾正。

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拿起來玩了,孩子本來沒覺得有什麼,是沒有產生“被欺負”的感受的,這時候家長先著急了:

“他拿了你的玩具,你要回來啊!不能這麼受欺負啊!”

反之,當孩子沒有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其他小朋友時,又會被教育:

“你要學會分享啊!兩個人一起玩,玩具才最好玩。”

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在替孩子感受罷了。

我們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多讓孩子按照自我意願做決定,才能讓孩子活出生命力和自我。

2. 少“指導”,鼓勵孩子試錯

一位博主分享,覺得自己是個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麼批評孩子,直到他看到自家的監控內容。

有一次,兒子正在練習炒菜。

我確實也沒批評也沒大吼大叫,但是我對兒子說的話是:

“這個不對,得切小一點,要不不容易熟。”

“這樣不對,要先炒雞蛋,再炒西紅柿。”

“等等,你這麼做不行,得低一點,否則油會濺出來。”

……

攝像頭離廚房不近,所以我看不到兒子當時的表情,但我回看這段錄像,是能體會到窒息感的。我指手畫腳,給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導。

大人,真的很愛指導,認為指導是一種規範,是一種基於人生三四十年的經驗。

孩子要嘗試新東西,父母的指導就接踵而至,且常常伴隨著制止和指責。

本質是在說:你是錯的,我是對的,這事兒只有我知道怎麼做,這事兒只能這麼做。

對錯只是“大人”制定的標準,即便不是你這個大人,也是之前的“大人”。

能讓孩子試出來哪種方式更好,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才是最有意義的。

父母給孩子留出足夠的試錯空間,“好心地提個醒”、“給出指導”、“下次注意”能省則省。

即便孩子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可以事後和孩子一起做總結,他們也會自覺地注意起來。

3. 少干預,給孩子留白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放手,讓他們嘗試想嘗試的事情,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好。”

做了媽媽之後,總會覺得每天忙叨叨的,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

真正自己的時間是什麼?

就是可以自主安排、有機會能與自己對話、發現自己內心需要的時間。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

在越來越大的過程中,是需要有留白時間來和自己、朋友相處的。

也就是說,一天裡,孩子是需要脫離老師、家長的安排和指導,脫離不管好的鼓勵還是壞的批評,有這麼一段時間,是自己瞎玩,“自由探索、思考人生”的。

他需要自己去體會什麼是開心、充實、失落、難過,從而思考什麼是幸福感、成就感、自信心,以獲得幸福和快樂的人生。

這些,誰也替代不了。

父母把握好界限,會輔助,會引導,但不過多干預,才能給夠孩子“野蠻生長”的空間。

4. 父母多照顧自己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其實就是在說,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先做好自己。

過度關注,不僅會使孩子心理有壓力,也會讓父母更加焦慮和疲累。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都用來關注孩子,對自己的關注就不夠。

一個筋疲力盡的家長,不太可能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相反,父母照顧好自己、經營好自己,才可以帶動孩子變得更好。

父母的特質、生活方式和思維認知,才是更能影響孩子的。

對未來有規劃,不斷提升工作技能,提高收入;

能搞好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運動,吃健康營養的食物,有科學的作息習慣;

有成長思維,不用“我不會”“我不懂”來逃避,有嘗試做改變的勇氣;

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的父母,就是一邊關注又一邊放手。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這既給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空間,又體現出對他有耐心和信心,這對他的成長,是最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