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議:不要長期待在家裡
更新于:2025-04-02 17:03:58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那些生活美滿內心充實的人,都有個特徵——不厭其煩地往外跑。

別說休年假去旅遊,就是個普通週末,都帶著一家人各處玩。

曾經,我也很不理解,覺得在家歇歇不好嘛。

但接觸過一些很宅的朋友後,我終於明白:

整天待在家裡,人會慢慢地像見不著陽光的盆栽一樣萎靡不振。

工作上的勾心鬥角,生活中的瑣碎日常,還有和人打交道的麻煩…常常把我們耗得身心疲憊。

可生命是需要滋養的,能量是流動的,人不能長期生活在逼仄的環境中。

只有走出去,才能為生命攢夠能量。

01

  • 廢掉一個人,就讓他長期待在家裡。

認識一位寫作圈的朋友。

她有一個硬性規定——絕不在家工作。

在她看來,每天出門,非常有必要。

想當初宅家時,她每天九十點才起床,之後一會吃點零食,一會看看電視,一會收拾東西。

經常是一眨眼一天就過完了,什麼要緊的事都沒幹成。

長時間待在家裡,她感覺腦力和體力都不行了。

為了拯救自己,她這才下決心排除萬難出門工作。

堅持一段時間后,她終於找回了積極的心態,處理各種事情都很得心應手。

她曾說:不想讓自己廢掉,就別老待在家裡。

好運從不降臨在逼仄的環境中,只有走出去,人才能找到更多的出路。

作家梭羅,在《河上一周》一書中就分享過自己的真實經歷。

22歲那年,他因為工作、生活各種不如意,把自己關在家裡整整三個月。

這期間,他懶得見人,懶得看書,甚至連吃飯都懶得動彈。

久而久之,他越來越沒力氣,只能一天天躺在床上熬日頭。

哥哥見這樣不行,就強行拉著梭羅出門散散心。

他們開始自製木筏,沿著家鄉的康科德河漂流……

短短一周後,梭羅發現自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完全打起了精神。

之後,他曾很感慨地說:人必須在路上重生!

生活中,很多人狀態不好,根源就是壓抑太久了。

常年不曬太陽不吹吹風,不是把自己關在格子間,就是一天天窩在家裡。

外界的能量進不來,而自己本就不足的精氣神也會很快被消耗光。

生活是講究磁場的,能量是需要交換的。

足不出戶,人自己就會把自己憋出內傷。

02

  • 走出低谷,從改變環境開始。

這幾年,“公園20分鐘效應”火了。

很多人發現,不用花太多時間,也不必去很遠的地方。

只要在公園待夠20分鐘,就能滿血復活。

作家蔣勛也曾呼籲:人一定要走出去才行。

他年輕時,因為太宅導致各種事都進展不順,工作怎麼做也不出成果。

有人就提醒他,你整天閉門造車,怎麼會有感觸呢?

蔣勳一聽,很有道理,就拿出全部積蓄去旅行。

一路上,他餓過肚子,睡過火車站。

但世界的廣闊令他大開眼界,跋山涉水的旅行,令他身心得到了鍛煉。

一路上,他只感覺自己有使不完的勁,心裡滿滿的都是好奇與期待,整個人的狀態都好了許多。

如果你最近狀態不太好,不妨也試試從改變環境開始:

1. 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

你有沒有發現?。

一早一晚的公園裡,全是鍛煉身體的老人家。

爬單杠、撞大樹、踢毽子、健身操……一個個忙地不亦樂乎。

不得不承認,規律性地戶外鍛煉,對提升精神大有裨益。

大自然是最好的能量场,一花一草都包含治癒的力量。

如果沒時間沒條件去旅遊,樓下溜達溜達也是不錯的選擇。

2. 三公里city walk,感受人間煙火

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

有段日子,他因為找不到工作一天天待在家裡,心情很是低落。

一個大雪天的傍晚,他決定去附近找點吃的,竟發現外面很是熱鬧。

有叫賣紅薯的商販,有教育孩子的媽媽,還有吵架拌嘴的小情侶……

看著看著,他不由得會心一笑:原來,生活這麼有意思。

這天回去,他一掃心中陰霾,開始積極地找工作。

如果你很煩悶,不妨去附近走走。

去菜市買點食材自己烹飪,或是去喜愛的街邊小店打卡。

感受人間煙火,重新投入生活。

3. 戶外運動,讓身體野起來

運動的好處,無需贅言。

但比起健身房擼鐵和居家跳操,我更建議大家去戶外運動。

去郊外爬山,沿小路跑步,去海邊漫步,都可以。

大口地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風吹過耳畔的愜意,觀察四季一點點的變化。

運動疊加戶外,在提升能量上往往有王炸的效果。

4. 走向曠野,去行萬里路

網上有個熱議:都說消費降級,可遠遊的人是一點也沒見少。

一會是大學生特種兵式地美食串場,一會是喊著“人生是曠野”的雪山登頂。

其實這不矛盾,平時省吃儉用,再把攢下的錢花在刀刃上。

大家都明白,旅行對提升生活幸福感簡直太有效了。

去全新的環境中體驗,去陌生的地方磨練,生活就永遠有新鮮感。

03

  • 擺脫內耗,從走入人群開始。

很多人宅家,還有個原因,就是社恐。

但對於習慣性內耗的人來說,越是一個人在家越容易胡思亂想。

最好的辦法,不是躲開而是融入,就是去人群中找回安全與歸屬感。

有這麼幾點建議,推薦給大家。

1. 主動起來,建立與人的“弱連接”

《破圈》一書中說:人與人之間的弱連接,往往能幫上大忙。

比如,你在朋友圈貼出合租資訊,詢問行業動態,打聽學區醫院。

總會有朋友給出一點建議,幫你打開思路。

別再對弱連接不屑一顧,否則生活就會進入資訊繭房。

大膽地主動起來,見到鄰居熱情地打個招呼,和同事朋友聚聚餐見見面。

我們心中的困惑,說不定就在這個過程中被輕鬆地化解掉。

2. 深度工作,在合作中實現價值

很認可一句話:

上班最大的意義,不是那點工資,而是工作中有見人的機會。

一個方案,你得整合甲方與老闆的意見;一個專案,你得和同事通力合作。

因為工作,我們能建立自己穩固的社交圈。

有人說,工作是內耗的一大根源,但這也恰恰證明,搞好工作就能破除內耗。

把對他人的抱怨、揣測、討好,替換成溝通、合作、協商。把對人際關係的恐懼,轉換成做事的動力。

在志同道合者的協助下實現個人價值,可以說是最幸運的事。

3. 多管道表達自我,尋找同盟‍

我有個朋友,是典型的宅男,非常內向。

一天,我在一個寫作社群中看見他。

感覺他和以前很不一樣了,變得非常積極。

於是我和他私聊,才知道他的轉變竟然是從“好好上網”開始。

他戒掉了網游、短視頻,開始參加網上的社群活動,再慢慢地拓展到線下,一步步從網路走進現實。

如今,是互聯網的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聚合與互動。

網路是虛擬的聚集體,但這種虛擬,也可以通往一個個現實的出口。

04

心理學家黃仕明曾說: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走出去回來,再走出去再回來的過程。”

走出家門,做一點事,見一些人,有了接觸,有了回應,再帶著這些體驗回歸自我。

家是休憩的港灣,外面是拼闖的舞臺,我們要學會給生活“轉場”。

從明天起,不妨給自己制定一個“出走計劃”。

或許是早晚的樓下遛彎,或許是週末的戶外徒步,也或許是約朋友們聚聚餐。

去享受曠野的氣息,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拔節生長。

愛自己,就要讓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2025-03-26 03:04:09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2025-03-26 0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