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水木然說:“職場中,很多人失敗,是因為掉進了弱者思維的坑裡,自己卻懵然不知。”
同樣是擺在地上的幾塊磚,強者想到了摩天大樓,弱者只能想到一堆石頭。
當一個人禁錮在弱者思維裡,就很難擺脫命運的束縛。
以下四種弱者思維,如果你也有,一定要戒掉它。
01
在胡適筆下,寫過一個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做什麼,都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直到有天,差不多先生突然重病。 本來應該找東街的汪大夫,結果家人尋不到,卻請來了西街的獸醫王大夫。 差不多先生說:“反正都是醫生,應該都差不多。” 然而沒一會兒,他就斷氣了。 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其實在職場中也屢見不鮮。 有些人習慣了在工作中馬虎了事,最後就只能過一個“差不多”的人生。 真正優秀的人,對待工作總是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極致。 1992年,雷軍剛進入金山公司時,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發部經理。 但不同於其他同事的是,他做事總是一絲不苟、極度認真。 當時微軟office軟體進入大陸市場,對金山公司的WPS造成了巨大衝擊。 很多同事都因此頹廢不已,上班的時候也各種懶散、懈怠。 但雷軍卻每天寫程式到淩晨,死磕每一個代碼,只為能超越微軟。 同事們都戲稱他為“細節狂魔”,笑他工作過於認真。 可不出三年,雷軍就做出了WPSoffice 2005,從此WPS在國內站穩了腳跟。 而雷軍也在28歲之際,成為金山公司的CEO。 任何職場中的佼佼者,從不以糊弄的態度來工作。 因為當“差不多”成了慣性,你的思維就會固定,也限制了你追求更好的可能性。 習慣性敷衍工作,那麼收入就會敷衍你。 稻盛和夫說過:所謂扭轉人生,不過是對工作的極度認真。
當你能轉變自己的態度,認真去面對日常工作,你才能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02
什麼是巨嬰思維?
是指一個人生理上明明已經成年,但心理上卻始終像繈褓中的嬰兒一樣,缺乏起碼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壓能力。
職場巨嬰大都擁有一顆玻璃心,受了一丁點委屈就哭著鬧著要離職。
2019年,蘇寧電器集體曾發起一項“1200計劃”。
他們預備從各校優秀畢業生中挑選人才,爭取用2~3年的時間,將這群畢業生培養成企業的中層領導。
實習生林南,就是這“1200計劃”中的一員。
林南畢業於一線名校,歌唱、主持、樂器無不拿手,是學校里的風雲人物。
因為她簡歷突出,所以蘇寧的HR一開始就對她抱有很高的期望。
然而林南入職不久,就讓公司同事們大跌眼鏡。
她正式上班之後,經常像個無頭蒼蠅一般無所適從。
趕上節日大促,整個部門都在火急火燎地趕業績,可林南卻時常在衛生間躲懶。
領導有些看不下去,說了她幾句。
沒想到,林南一下就破防了,對著領導淚眼盈盈地訴說委屈:
又說自己是新來的,同事們都不主動幫自己;
又是說工作節奏太快,讓她感覺很有壓力……
領導聽完,忍不住問她:“那你有沒有想過主動去學習,努力去適應呢?”
林南嘴巴一噘,再也不說話了。
隨後不久,她就揣著滿腹委屈,向公司提出了離職。
這次事件之後,蘇寧無奈表示:“對不起,我們只招成年人。”
身在職場,沒有誰是不受委屈的。
可公司不是你家,同事和領導也不是你家人,要無盡地包容你、體諒你,甚至還得捧著你。
如果聽不得重話,受不住壓力,看不得臉色,就註定無法生存下去。
想起阿裡招人有四個基本要求,其中有一條是:人要皮實,不能有玻璃心。
皮實的人,經得起批評,扛得住事。
面對壓力,蒸不熟、煮不爛,捶不扁、砸不破。
身處職場當中,只有活得皮糙肉厚一點,方能夠承受各種鍛煉和痛苦。
也只有如此,才能收穫最快的成長,享受更高的收入。
03
錢鐘書的《圍城》里,主人公方鴻漸是個知識份子,曾出國留學。
但他讀起書來吊兒郎當,畢業時只能買一個假博士文憑應付了事。
回國之後,他又靠關係進入三閭大學執教。
但肚子里沒有真本事,只能被校長安排去教一門無關緊要的課程。
方鴻漸對此十分不滿。
他每天都抱怨工作,不是嫌棄工資低,就是怨恨同事排擠他。
沒有實力,又不肯努力。
最後實在混不下去,他只能灰頭土臉地離開了三閭大學。
現實中,很多人就像方鴻漸一樣,對工作有諸多怨言,卻從不反思自己的問題。
作家張德芬說,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面對工作中的不如意,與其整日埋怨,不如悄然蛻變。
多年前,魯豫在電視台實習時,每天要負責很多的活計。
剪輯、配音、採訪,還要被領導安排到處打雜。
可製片主任卻以她還是學生為藉口,只給她一半的勞務費。
魯豫知道后,心裏雖然很失落,卻沒有半句怨言。
但她深知,自己需要這個平台來鍛煉和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於是,她選擇了將心中的不滿放下,默默鍛煉自己的主持技能。
之後的她,終於憑藉自己的努力走向了更大的舞臺,成為家喻戶曉的主持人。
而那位製片主任,依舊停留在原地,事業陷入了一片死寂。
稻盛和夫曾說過:“即使你抱怨再多、委屈再大,當下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這才是一個成熟人該有的心態。”
職場中,向來是困難疊著困難,麻煩裹著麻煩。
一味地抱怨,只會讓工作變得更加棘手。
學會咽下苦水,讓自己的能力覆蓋掉眼前的問題,那麼你才能過得風生水起。
0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牛反芻”?
所謂牛反芻,俗話又叫倒嚼。
是指牛在進食后一段時間,又會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
牛反芻是出於生理使然,但人的反芻思維卻是心理使然。
武志紅的漫畫中,刻畫過這樣一個女生。
她在彙報工作時,注意到上司微微皺眉,下班后她就反覆思考,是否自己的表現不佳;
看到同事點奶茶時並未邀請她,她轉身就在想,同事是不是故意孤立自己;
當她得知自己的工作被轉交給新人時,她又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然而,事實卻是:
領導實際上對她的工作表現非常滿意,皺眉只是因為臉上有些癢;
同事點奶茶時確實忘記了她,但隨後邀請她去吃火鍋作為補償;
工作交給新人是因為她即將得到升職的機會,需要接手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但這種在工作中的過度反芻,還是讓她心力交瘁,幾度陷入崩潰。
心理學家鮑爾斯特說:“儘管你什麼都沒做,但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大腦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習慣反芻的人,外界的只言片語、風吹草動都會令他心神不安。
凡事心大一點,工作才能順利一點。
作家李娟在成名之前,曾經在工廠流水線做過兩年的女工。
當時她一邊工作一邊投稿,時常能收到退稿的信件。
每當這時,同事們都會嘲笑她“就你,還想當作家!”
但李娟聽完,就當是一陣風刮過,絲毫不放在心裡。
她堅持自己的創作,一直向報社投稿作品,最終憑藉散文集《九篇雪》走入大眾視線。
隨著《我的阿勒泰》的出版,李娟的寫作生涯也迎來了新的春天。
馮唐說:“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換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當你把所有的心思都專注於工作本身,就不會有無謂的內耗。
凡事該忘的忘、該放的放。
能踏實工作、不想其他的,才是職場上的聰明人。
▽
作家周桂伊在《認知差》裡說:
“好的一生,是不斷去掉弱者思維,處理好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關係的一生。”
很多時候,束縛我們的,並不是工作中的困難,而是腦海中的思維模式。
當你長期用弱者思維思考,那麼再努力,也會陷入一個個死胡同。
擺脫弱者思維,才能打破自身局限,讓工作變得更加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