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整個人無精打采,肢體無力;
下班一回家,只想窩在沙發里,什麼都不想做,彷彿身體被掏空。
這些身心的疲累,歸根結底,是因為能量不夠了。
作家葉昊在《氣場心理學》中說:
“人需要補充能量,就像手機需要電量一樣。”
下班后,若不及時為身體充電蓄能,就會一直處於待機狀態。
以下這6大補充能量的方式,選擇性嘗試一二,讓你瞬間恢復活力。
01
天補
哲學家費爾巴哈說,自然界是一切感性力量和存在物的總和。
其中就藏著療癒人心的能量。
現代都市高樓林立,我們生活在冰冷的鋼筋水泥中,呼吸不到新鮮空氣,聞不到泥土芬芳,感受不到自然韻律。
長期遠離自然,人的內心就會變得空洞、麻木,缺乏生機。
《每日科學》曾報導:
當人們一天花上20分鐘去接觸自然時,就能緩解疲勞焦慮,獲得精神力量。
如果繁重的工作讓你心煩,生活的壓力讓你喘不過氣,那不妨趁著下班的時間,多多親近自然。
試試以下10件小事,用天地能量療愈身心,你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02
人補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曾提出一種“滋養型人格”。
這類人往往溫潤如玉,善解人意。
只要你靠近他們就會覺得溫暖舒服,他們能源源不斷地為你注入能量。
編劇里則林和作家劉同是要好的朋友。
里則林剛到北京工作時,因為業務不熟,每天都要頂著相當大的壓力。
通常為了修改一部劇本,他得通宵達旦干上好幾天。
每當他快要崩潰時,劉同總會及時出現安慰他,鼓勵他。
遇到一些棘手的地方,劉同還會主動給出建議。
等到後來,里則林成為小有名氣的編劇,每當劉同出新書,他也會不辭辛勞地幫忙推廣。
就這樣,在彼此滋養下,兩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一番成就。
想起作家劉震雲的話:要跟能從他身上,得到溫暖和教益的人相處。
下班后,不妨去做以下10件事,多靠近正能量的人,和有情緒價值的人在一起。
在他們的滋養下,你就能渾身充滿能量,變得積極而努力。
03
食補
作詞人林夕在《知情識趣》中說過一位女士。
這位女士工作不順,因為遭受上司謾駡、指責,整個人萎靡不振。
有一次,她打電話求助林夕。
林夕沒有任何安慰,只是帶她到餐廳點了一份清蒸蘇眉魚。
沒想到,吃完魚後,這位女士頓時心情大好。
簡簡單單的一頓美食,就化解了她鬱結許久的不快。
正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美食能在飽腹的同時,也能滋養我們的心靈。
品味美食的過程,也是我們靜心凝神的時刻。
日常生活中,哪怕工作再苦再累,下班後也要讓自己吃好每一頓。
04
書補
還記不記得,你有多久沒看過書了?
很多人除了工作,每天就是樂此不疲地刷手機。
不知不覺間,精神早已經空虛,靈魂也已乾涸,以至於我們活得越來越累。
作家俞東升說:
書是心靈的取暖器,沉浸於書海,精神就有了依託,內心也添了力量。
面對沉重的生活,很多時候外在的忙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的枯寂。
而讀書,就是補充能量、喚醒內心最好的方式。
所以從現在起,放下手機,開始充盈大腦吧。
暢遊在書海裡,自然就能幫你補充心靈營養,積蓄自身能量。
05
動補
跑步專家毛大慶曾說,如果你覺得生活太累,那你就去跑步,去運動。
因為人在運動的時候,身體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可以消除人的疲勞感和疼痛感,讓人產生愉悅的心情,帶來充沛的能量。
工作一天后,若是感到心力交瘁,不妨在運動中重振精神面貌。
選擇一項適合自己的運動,開始揮灑汗水。
只要你動起來,在一呼一吸之間,身體的多巴胺大幅提升,能量也隨之在體內流動起來。
當你的身體和內心都充滿力量,便能從容應對生活的種種挑戰。
試試以下幾種運動,看看哪種最適合你。
06
睡補
美學大師朱光潛說:
越是聰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僅為工作蓄力,而且有時工作必須在休息中醞釀成熟。
很多人白天為工作奔波勞碌,唯獨到了晚上才能有一絲喘息的機會。
於是他們爭分奪秒地打遊戲、刷短視頻,一直到淩晨才肯入睡。
結果時間一長,大量的熬夜,消耗你的精氣神,拖垮了你的身體。
契訶夫說:睡眠是大自然最神奇的秘密,它恢復人的一切力量,肉體的、精神的。
睡眠的作用勝過一切藥物。
無論是再苦再累,只要是躺下睡一覺,醒來之後,宛如新生。
從今天開始,學會勞逸結合,懂得睡覺,你的能量才能得到及時補充。
▽
法蘭克福大學心理學教授Karl Schweize曾指出:生命的真相就是能量。
但每個人身體內的能量都是有限的。
平日里,若是任由繁雜的工作消耗你,你終會不堪重負,把日子越過越糟。
在你疲憊不堪的時候,不妨試試這6種補充能量的方式。
只有身心注滿了能量,你才能以高能量的姿態,應對複雜多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