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一個人走上坡路的6種心態
更新于:2025-03-31 19:56:11

1966年,一個名叫邁克爾·布隆伯格的年輕人從哈佛畢業。

此後的數十年間,他闖蕩華爾街,攪動政界,一路披荊斬棘。

最終,他創立了世界名企彭博集團,並且三度出任紐約市長。

談及自己從底層家庭一路攀至社會上層,布隆伯格感慨地說:

“與其說是哈佛給予的知識成就了我,倒不如說是它讓我學會了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生活。”

我們很多人活得不好,並非能力不夠,而是心態不夠穩。

畢竟人這一生,各種痛苦和無常,如影隨形。

本事再大的人也有寸步難行的時候,只有內心強大,才能從容應對各種難關。

心理學專家穆臣剛,就曾總結了哈佛人普遍具有的6種心態。

修煉好你的內心,就是你走上坡路的開始。

01

講個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娜塔莉·波特曼的故事。

在她13歲時,一位知名導演來學校挑選小演員。

周邊的同學認為自己天分不足紛紛退縮,唯獨她自告奮勇報了名。

當時,她也沒有什麼表演經驗,就在試鏡前的一個多月里,每天苦苦鑽研表演技巧。

到了試鏡那天,她從全紐約2000名試鏡者中脫穎而出,被導演一眼選中。

電影公映后火爆全球,她的片約跟著如雪花般飛來。

可她卻認為自己年紀還很小,人生不應只限於演戲,就轉頭回歸學業,繼續在學校讀書學習,只是趁閒暇時間偶爾跑跑片場。

出人意料的是,讀高中期間,她竟憑藉一篇論文,入圍了英特爾科學獎。

高中一畢業,她就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邀請,並順利入學。

換做常人,面對演藝與學業的雙豐收,定然心滿意足。

可她在此後的十幾年中,卻仍舊不斷地挑戰、突破自己。

從哈佛畢業后,她又前往中東學習全新的宗教學,成為哥倫比亞大學老師。

同時,在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后,她又搖身變成導演,嘗試拍攝電影。

2015年,她返回哈佛進行畢業典禮演講。

回顧自己的經歷時,她說:

無限的心態,才能讓你的未來不再有任何限制。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故步自封,習慣在熟悉的環境里生活。

時間久了,他們就只能在一次次的自我設限中斷送了前途。

藝術家: Ono Zai《改變力》裡寫道:

請不要自我設限,真正好的人生態度,是現在就做,不等、不靠、不懶惰。

一個人想要走得更遠,最需要的就是無限心態。

如果停滯不前,給自己框定了界限,那當下就已經是你的終點。

而選擇挑戰,就是在不斷試探自己最終的極限。

當你努力去突破瓶頸,不斷拓寬邊界,終會迎來更精彩的人生。

02

著名管理學大師Stephen R.Covey曾說過一句話:

遊戲心態是一種將生活視為遊戲的態度,具有享受挑戰的本質特徵。

現實中很多人都有畏難心理,一旦遭遇挫折,就喪失了從頭再來的勇氣。

而擁有遊戲心態的人,在被現實一次次擊倒后,仍能夠迅速重整旗鼓,繼續前行。

美國遊戲設計師簡·麥戈尼格爾,曾因為車禍大腦受損,終日噁心頭暈。

周遭的人都認為,她會就此頹喪下去,再也沒法設計遊戲。

可沒想到,一年後,她竟然將自身經歷撰寫成書在全球大賣。

緊接著,她又參加了TED的演講,重新回到了人生的高峰。

很多人對此感到詫異。

她則解釋道:“疾病不正像遊戲中的怪物嗎?既然不能逃避,那就把治療過程當成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吧!”

正是這樣的遊戲之心,才讓她迅速穩住心態,並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這個世上,多的是事與願違,少的是一帆風順。

心理太過脆弱的人,一遇難事就逃避,輕易便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若是你學會把人生當遊戲,心性就會堅韌許多。

跌倒了就爬起,失敗了就從頭再來。

到最後,無論跌落多深的谷底,你也能觸底反彈,愈挫愈強。

03

20世紀70年代,哈佛有位名叫約翰·科爾曼的新晉老師,工作時總不在狀態。

有一天,他向院領導請了個長假,隨後便失去蹤跡。

3個月後,他返回學校,一改往日懶散作風,突然變得勤奮起來。

短短數年,他就寫出多篇高質量論文,並晉升至教授。

原來那段時間,他隱姓埋名前往南部農場打工。

他先後做過擠奶工,除草工,搬運工,垃圾清運工……

每份工作他做不了幾天,他就會被老闆辭退。

因為他的工作效率太低,遠遠比不上其他民工。

後來,科爾曼才知道民工們因為生計困難,生怕工作被人替代,所以他們的內心時刻都有危機感,幹起活來便愈加拚命。

返回哈佛后,科爾曼正是擁有這種“民工心態”,這才一路升為教授。

想起海爾總裁張瑞敏的一句話:永遠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其實每個人的能力都在一天天貶值。

你以為有了一份工作就能安穩無憂,卻不知下一刻就有可能被輕易取代。

只有持有民工心態,始終心存危機,你才能一刻不停地倒逼自己成長。

閑暇時,多讀讀書,擴大知識面,提升認知;

工作時,多鑽研技能,爭取把它練到行業尖端水準。

當你能夠保持警惕,持續成長,自然就能在時代洶湧的洪流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

04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聽說月底考試,但還沒等到月末,就開始擔心能不能考好;

週一上班,可周日還沒過完,就開始發愁下周的工作能不能順利進行;

好不容易攢錢,剛買了房子,就開始擔心房價會不會貶值。

我們總會不自覺預支明天的煩惱,白白耗費此刻的心情。

哈佛大學達尼爾·吉爾伯教授,講過一個故事。

他在達拉斯有個朋友格裡,開了一家小加工廠,生意不錯。

格裡有膽魄,有智慧,但就是有個改不掉的壞毛病,愛抱怨。

他遇到誰都會說:我實在活得太累了。

自從辦廠之後,格裡就總是情不自禁擔心客戶流失。

一旦客戶流失,工廠就要倒閉了,自己積攢多年的儲蓄也會打水漂。

格裡就這樣憂慮著,那段時間整個人也萎靡不振。

吉爾伯教授得知情況后,則安慰他:

此時此刻的你生意紅火,家庭和睦,明明已經很幸福了,有什麼可以煩惱的。

格裡這才恍然大悟:與其提前焦慮,不如享受今天。

這就是吉爾伯教授所宣導的“今天心態”,只關注此時此刻此人此景。

很多時候,讓人停滯不前的,不是現實的困難,而是你腦海中的臆想。

如果你邊吃飯邊想著明天的工作,再美味的飯菜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如果你邊旅遊邊焦慮著返程會堵車,再美的風景也難入心神。

詩人奧維德說,過不好今天的人,明天會過得更糟。

學會珍惜此時,把握今天,才能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05

賈伯斯曾說:33年來,我幾乎每天都會反問自己,是它幫我戰勝了自己的本能。

小時候,他經常和朋友一起放風箏。

有次因為放得比別人低,回到家,他就生氣地把風箏扔到牆角。

父親見狀告訴他:

孩子,你要記住,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兩個問號:

為什麼別人不能比我更成功?

為什麼自己會輸給別人?

父親的話深深觸動了賈伯斯,自此他改變了心態:面對失敗,他由自暴自棄,轉為復盤反思。

不論做事成功與否,事情結束後,他首先會回憶事件的整體經過。

其次開始向自己提問,哪處做法是正確的?哪處細節是有問題的?

最後再深入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如何避免或是改正。

正是這種問號心態,説明他渡過了往後的無數難關。

蘇格拉底也曾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不懂得反思的人,只會從生活的一個坑掉進另一個坑。

面對人生的失利,你要處處給自己打上一個問號。

進行針對性思考,一步步解答疑問,困難才有被攻克的可能。

當你養成問號心態,時時復盤自己,你犯過的每一次錯誤,最終都會被總結成經驗,化作日後成長的契機。

06

哈佛大學原校長勞倫斯·巴科,曾在新生開學演講中說道:

感謝那些給過我從未想過機會的人;感謝那些讓我肩負重任的人;感謝那些説明過我的人……

我感謝你們每一個人,因為你們一直是希望和樂觀的源泉,擔任你們的校長是我一生的榮幸。

感恩,就是他對所有新生的第一課。

生活中,有些人總覺得人生不如意,就是因為缺乏感恩心態。

《哈佛商業評論》曾刊登過一篇文章。

主人公安娜剛進公司時,上司經常批評她,說她工作做得不仔細、不到位。

無論是做PPT,還是做總結彙報,只要有一點小錯,都會被上司拿來大作文章。

面對工作的不順,她心中滿是怨言,就向自己的大學導師吐槽。

導師笑笑說:批評何嘗不是一種指正啊,你應該感謝你的上司。

安娜受此點撥,過去不滿的逆反心態頓時全消。

取而代之的,是對上司的感恩,開始虛心接受指點。

而上司見到了安娜的轉變,批評的言辭也柔和了很多,甚至還給了不少鼓勵。

在雙方的積極溝通下,安娜的工作能力很快就取得了進步。

正如作家拜恩所言:

不管你是誰,身處怎樣的環境,感恩都將使你的生活獲得全然改變。

人一旦抱有感恩的心態,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成長機遇。

貴人會給你説明,劣人也能給予你警醒;

順境能助你起勢,逆境也可以讓你沉澱蓄力。

當你以感恩之心去待人接物,這個世界也會悄悄地給你恩賜。

《哈佛心態課》中寫道:

心態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能給予你源源不斷的能量。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不斷調整心態,來應對生活的坎坷崎嶇。

培養這6種哈佛心態,不焦慮於未來,也不鬆懈於當下。

即便人生紛繁多變,你也能從容面對,攀至人生更高處。

別太累了。
別太累了。
2025-03-25 2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