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不交,事有三不做,忙有三不幫
更新于:2025-04-03 13:51:47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人是怎樣醒悟的?”

一個高讚回答說:“準確來說,是經歷。

特別是那些不好的經歷,最能讓人幡然醒悟。”

確實如此,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場體驗,唯有切身感受才能有所醒悟,只有親自踐行才會了悟真知。

人到中年,越來越明白:有些人不必交,有些事不必做,有些忙也不必幫,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01

人有三不交

  • 見風使舵的人不交

南懷瑾說:

“得意時,朋友們認識了你;失意時,你重新認識了朋友。”

三國中的“牆頭草”孟達,前後三次叛主:

第一次是把劉璋當作跳板,將其恩情拋諸腦後,投奔劉備;

第二次因為他誤判戰場形勢,害死了關羽,於是帶領手下四千多人背叛蜀國,投靠魏國;

第三次是曹丕讓他擔任新城太守,但是在諸葛亮的誘惑下,他又想背叛魏國,投靠蜀國,最後被司馬懿除掉。

見風使舵的人,通常都很懂人情世故,表面上看似為他人著想,實則心裡只有利益二字。

只要有利可圖,隨時都能轉變風向。

用得著人的時候,百般諂媚;用不著時,就把你踢到一邊,甚至落井下石。

遠離見風使舵之人,就是在為自己節省精力,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 不思進取的人不交

《世說新語》有則故事:

管寧和華歆本是很好的朋友,有一次,兩個人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

恰逢門外有官員經過,車馬豪華,前呼後擁。

華歆的注意力,立即被門外的車馬吸引,立即放下書出去看熱鬧。

而管寧卻不為所動,依然專心讀書。

華歆回來后,管寧把席子一分為二,並對他說:“你不再是我朋友了。”

這便是成語“分座遣散費”的由來。

《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身邊的朋友,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不思進取的人,每天都是得過且過。

與他們交往的時間長了,難免會被他們的惰性影響,失去行動力和奮鬥的慾望。

只有與志向遠大者為伍,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 占小便宜的人不交

有位網友,分享過一件身邊小事:

公司新同事小李,在前輩的帶領下,很快便適應工作。

於是,她以感謝為名,邀請前輩吃飯,可結帳時卻說:

“前輩,說好了我請你吃飯,沒想到我手機沒錢了,又沒帶現金……”

前輩說:“沒關係,我來結帳。”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小李先後以忘帶錢、接電話等藉口,幾乎蹭了所有同事的飯。

這個做法,確實為她省下了一些錢,但與此同時,也讓她在同事面前丟了信任和尊重。

曾國藩曾說:“凡事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愛占小便宜,本質上是一種心窮的體現,與他們交朋友,只會不斷消耗你的心力。

與愛占小便宜的人劃清界限,才不會變得目光短淺。

02

事有三不做

  • 投機取巧的事不做

聽過一個感慨很深的故事:

一大戶人家,聘請了兩位石匠修葺房子。

只見年輕的石匠專挑大石塊,牆砌得特別快。

而年老的石匠卻挑那些小而規整的石塊,因此進行得很慢。

年輕的石匠見狀,嘲笑對方:

你好蠢啊,像我這樣用大塊石頭可以快點砌完,不就可以去掙下一份工錢了!

年老的石匠搖搖頭,不為所動。

晚上,狂風大作,暴雨如注。

第二天一早,當兩人來到房子面前時,年輕的石匠頓時傻眼了。

他的那面牆塌掉了。為圖速成而用大石塊砌的牆體,根本不牢固。

這件事很快便傳遍了整個鎮子,年輕的石匠不但被辭退,名聲也壞了,沒有人願意再聘請他。

而老石匠精工細作的好口碑卻得到口口相傳,爭相被邀請。

《奇葩說》中陳銘說:“不要總想著走捷徑,所謂的捷徑通向的都是絕境。”

那些你以為最近的路,往往是最遠的路。

投機取巧,只會弄巧成拙;急功近利,終會欲速則不達。

唯有腳踏實地,才能無懼疾風驟雨,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安身立命。

  • 得罪人的事不做

據《韓非子》記載,齊國中大夫夷射經常為齊王侍酒,深得寵信。

有一次,他在宮中喝醉後,為他開宮門的守衛請求賞些剩酒喝,夷射非但沒給,還嚴厲斥責他。

對此心懷不滿的守衛,將一盆水偽裝成尿倒在宮門外。

第二天,齊王發現並追查這件事時,守衛直接說自己昨晚看到夷射在那兒站了片刻。

齊王聽后瞬間大怒,決定處死夷射。

對於夷射而言,守衛只是個小人物,可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卻能因為自己的憤怒,設計讓他丟掉性命。

因此,與人交往時,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以和為貴,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不到萬不得已或被觸碰底線,不要輕易得罪任何一個看似“不起眼”的人,以免給自己添麻煩。

這不僅是一種智慧的生活方式,更是對自己負責的體現。

  • 承擔不了後果的事不做

三毛說:“人生中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真想一下自己是否能承受最壞的結果。

如果能承受,便可以嘗試;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前幾天,看到一起非常嚴重的交通事故。

兩個騎摩托車的男生,和一輛私家車相撞。

事故的起因,是兩個男生闖紅燈轉彎,而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騎摩托車的男生兩腿骨折,後面的男生飛出去摔暈。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做決定前,不妨仔細想想,自己是否具備應對結果的能力。

一個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背負自己能承受的重量,不做無法承擔後果的事。

03

忙有三不幫

  • 踮起腳尖的忙不幫

郭冬臨演過一個小品《有事您說話》:

裡面的角色郭子,明明沒有多大能力,卻總是對別人的求助來者不拒。

同事求他買兩張回家的火車票,他在寒風裡排了一夜的隊,倒貼兩百塊錢才買到;

鄰居大爺讓他幫忙扛500斤大白菜,自己做不到的他,讓岳父扮成民工將白菜扛上6樓……

後來,當他硬著頭皮答應科長的請求,結果沒做到時,科長就認為他是故意不幫忙。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當別人讓你幫超出自身能力或承受範圍的忙時,一定要明確拒絕的原因。

不然不僅會讓自己感到壓力,一旦幫不成,還可能給人留下不靠譜的印象,得罪對方。

  
  • 幫別人做重大抉擇的忙不幫

看過一位博主分享自己的故事:

由於之前在社會上吃過很多苦,所以每次看到不諳世事的妹妹做選擇時,她總會細心地幫她分析利弊。

甚至在一些重大決定上直接出謀劃策。

只可惜,妹妹後來過的並不如意。

博主原以為,自己的做法,完全是在盡做姐姐的責任。

但妹妹卻認為,自己現在的艱難,都是因為當初聽了姐姐的話。

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事,永遠是明確自己和對方的界限、懂得分寸。

正如莫言所說:“不要參與別人的因果,不要擾動別人的氣數。”

當別人遇到問題、前來求助時,你可以幫他分析、提供建議。

但是千萬不要直接幫他做決定,否則每當他覺得生活不好時,你都有可能落埋怨。

  • 觸碰原則和底線的忙不幫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著名的義士季布,一向以信守諾言著稱。

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希望他能通過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來幫忙。

季布果斷拒絕,他告訴朋友:自己不會為了一己私利,違背原則。

《教父》中說:

“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人生在世,做人要有尺,做事要有度。

當他人的請求觸碰底線和原則時,堅定的拒絕至關重要。

堅守底線,代表一個人的招牌。

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他人的過錯,砸了自己的招牌。

羅翔老師曾說:

“人類的不完全理性,就是在於想用今天的我,撤銷昨天的自己;

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必須承受行為的後果。”

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修行。

行至中年,歷經世事、看透人情冷暖後,才發覺比經營關係、迎合他人更重要的,是清醒理智地生活。

往後的日子里,願我們都能做正確的事,與正確的人同行,在紛繁的生活中,活得愈發輕鬆通透。

給人生留個缺口
給人生留個缺口
2025-03-26 02:25:37
破局的力量
破局的力量
2025-03-26 02: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