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孩子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必翻臉,只需“烏鴉定律”就夠了,這樣處理才是有水準……
更新于:2025-03-26 18:36:56

前段時間,我和幾位好友小聚。

其中一位朋友抱怨,最近她和兒子的關係可謂是劍拔弩張。

她好心給學習的兒子送水果送飲料,還各種關心,兒子卻沖她大聲嚷嚷道:

“你有完沒完啊?別總來煩我!”

有天晚上,兒子9點才回家,她怒不可遏地問他去了哪?

兒子卻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要你管!”

她一下子炸毛了:“我不管你誰管你?你看看你天天這個吊兒郎當的樣子,你對得起我們嗎?你看看哪家孩子不比你強?”

兒子也怒了:“又不是我求著你們養我的?你要是覺得別人家孩子好,找別人家孩子去!”

最後又是不歡而散。

朋友的抱怨,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烏鴉和鴿子住在一個小森林裡,有一天,烏鴉向朋友鴿子告別,說要搬走了。

鴿子問它:“你為什麼要搬走呢?”

烏鴉回答道:“其實我也不想搬走,但這裡的人對我太不友善了,他們嫌我的叫聲太難聽,我是真的待不下去了。”

鴿子沉思良久,對烏鴉說了這麼一番話:

“朋友,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那麼無論你飛到哪裡,都不會有人歡迎的。”

這就是著名的烏鴉定律。

在親子關係里,不少父母總喜歡從自己的角度教育孩子,還想要用大道理去規範孩子,但一點用處都沒有。

如果能夠讀懂“烏鴉定律”,積極改變自己,那麼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01

看過一檔名叫《隔簾對話》的節目。

節目中有一對相愛相殺的母女,她們倆一言不合就是對著干。

媽媽認為,青春期的女兒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叛逆得令人髮指。

有一次,媽媽自作主張給女兒報了一個比賽,女兒卻激動地表示:“打死我也不去。”

媽媽被激怒,拿起剛給女兒買的新衣服直接剪個稀碎;

女兒氣不過,當天晚上偷偷地把媽媽的睡衣、襪子等等也都給剪壞了。

媽媽威脅女兒說:“這事你不跟我道歉,我就過不去。”

女兒卻覺得:“本來沒有多大的事,她總是把小事化大。她越說,我越不想順著她。”

就這樣,母女倆一直保持著劍拔弩張的關係,誰都不理解誰,誰都覺得自己委屈。

心理學中有一個“海格力斯效應”

這是一種彈簧式的反抗行為表現,尤其表現在有衝突的親子關係中。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管教越嚴格、逼得越緊,孩子越叛逆。

《變形計》裡有一個男孩鄭子豪,特別喜歡玩電腦遊戲。

做律師的爸爸看不慣,一有機會就滔滔不絕地給他灌輸各種大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遊戲是不對的?”

“你這樣打遊戲是會上癮的,就像抽鴉片一樣,玩物喪志。”

“你要搞你的學習,你只有學習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娛樂的東西。”

而鄭子豪就像開啟了自動遮罩模式,對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聞,反而越發沉迷遊戲。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越是著急打敗孩子、跟孩子較勁,孩子越叛逆。

父母可以用“權威”去壓迫孩子,用“威嚴”去勒住他們的脖子,但也會換來孩子的激烈反抗。

02

《正面管教》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錯了方法。”

如果你發現教育孩子很難很累,孩子也不尊重你的想法,那就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

從自身開始改變,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中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賈容韜,在書中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他兒子在步入高中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天天蹺課去網吧、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群架、兩度被學校勸退。

那段時間,他每天對兒子不是嚴厲責備,就是動手打罵。

父子倆天天針尖對麥芒,關係緊張。

他在深刻反思之後,決定改變自己與兒子的相處方式。

兒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和顏悅色地說:

“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現在才知道一個高中生多麼不容易。說實話,要讓爸爸去考,還考不了這麼多分呢。”

兒子騎自行車撞了一個小孩,花去上千元的檢查費和醫藥費,他也沒有上來就指責,反而平和地安慰兒子:

“我特別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其實你不必太責怪自己,誰能不犯一點兒錯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誰會無端給家裡添麻煩呢?”

然後,他還主動幫兒子修好了自行車。

在他和風細雨的關愛下,兒子不再和他針鋒相對,還努力上進,最後考入了重點大學。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智慧的父母,都在做孩子的“定海神針”——

不要總是想著打敗孩子,而是積極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

比如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背後,其實是他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經常說謊,可能是因為父母太嚴厲了,他害怕被懲罰;

孩子擺爛不愛學習,可能是因為目前的學習太難了,他學不進去……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做出正向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拿出父母的權威去壓制、否定孩子。

當父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並且積極通過調整行為模式來改變問題。

那些潛藏在孩子體內的熱情、靈感、勇氣等美好力量才有可能被喚醒,親子關係才能迎刃而解。

03

教育專家蘿拉·馬卡姆說:

“育兒最重要的規則是針對父母,而非針對孩子的。

父母首先要解決自身的問題,才能建立理想的親子關係。”

想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最重要的從來不是改變孩子,而是改變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結合“烏鴉定律”,我有幾個建議送給各位父母:

1. 閉上“烏鴉嘴”,少命令孩子

一般人最討厭烏鴉的點,就是烏鴉太過聒噪。

其實很多父母在孩子眼中,也是如此。

一位班主任講述了一個學生的案例。這位學生無需她的特別關照或監督,各科學習中始終保持優秀、自律。

此外,對於課外愛好,這位學生也展現出比同齡人更濃厚的興趣和更強烈的學習意願。

後來,班主任向這位學生的媽媽請教育兒經驗,這位媽媽說:

其實沒什麼特別的秘訣,就是在家時很少催促孩子學習,既不指導也不干涉。

我認為,作為父母,能夠適時地管住自己的嘴,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援。

其實,教育就是這樣,有時候你說得越多,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

少一點嘮叨、指責,多一點尊重和共情,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當你閉上嘴、不鎮壓、不說教,安靜地守護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戀的物件。

2. 常備“烏鴉心”,用愛感化孩子

俗話說的好:“烏鴉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

也就是說,當父母給予了孩子足夠的愛,孩子自然會心懷感恩。

作家劉小念的一篇文章里寫道,父親和青春期的兒子大吵了一架,老爺子聽說之後,教育自己的兒子:

“當爹的,對兒子就兩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熬;

不管兒子可不可愛,越是在他不可愛的時候,越是要堅定不移、不求回報、默默地愛。

在愛里長大的孩子,就算離譜,也早晚會變得靠譜。”

孩子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除非他感受到愛。

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做事,少嘮叨,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當情感的壁壘被打破了,感受到被愛的孩子,內心才會柔軟下來,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

3. “烏鴉喝水”,換個角度看待孩子

烏鴉的聲音是缺點,這讓它以及周圍的人都痛苦;

但是烏鴉也有自己的優點,看過“烏鴉喝水”的人都知道,烏鴉能夠叼著石頭,丟進瓶子裡,讓瓶子裡的水滿上來,這就是一種智慧。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一味盯著孩子身上的缺點,而是要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

小男孩打碎了家裡的花瓶,並用膠水粘了起來,被媽媽發現了,撒謊說是貓跑進來打碎的。

媽媽沉思片刻,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表揚說:

“你運用神奇的想像力,杜撰出一隻會開窗戶的貓,以後,你一定可以寫出好看的偵探小說。”

接著肯定孩子說:

“你有傑出的修復能力,雖然用的是膠水,但是,裂縫黏合得幾乎無瑕疵缺。”

孩子羞愧地低下頭,以後再也沒有撒過謊。

努力發現孩子行為中積極的一面,可以點燃孩子心中的價值感,用優點帶動缺點的改變。

孩子的自信也會被激發,主動做出改變,找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04

很認同一個觀點:

“父母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讀懂“烏鴉定律”,不強行改變孩子,不壓制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才有機會融化孩子心裡的冰與寒,成為那個真正“贏得”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