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有兩筆,一筆是寫自己,一筆是寫他人。
認清自己,把自己這一筆寫好,是修行;尊重他人,讓他人寫好另一筆,是涵養。
唯有如此,“人”才能夠更加圓滿,“人”才得以相互扶持。
為人處世,內攢能量,發自己的光就好,永遠不要去吹滅別人的燈。
01
托爾斯泰說過:
“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有些東西我們沒見過,不代表不存在;有些事情我們沒經歷,不代表不傷人。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裡,人生的活法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
站在個人的立場,我們能看到的,不過是生活的冰山一角。
如果憑著第一印象審判他人,你得到的結論,往往都是以偏概全的謬誤。
作家蕭紅寫過一篇《手》的故事:
班裡有個同學叫王亞明,她有一雙奇怪的手,從指甲到手腕,都是青黑色的。
這雙手碰到哪裡,哪裡就會染色,所以她的衣裳、被子,都被自己抹上了一團團灰黑的印記,看起來髒兮兮的。
大家都叫她“怪物”,一邊對她避之不及,一邊又對她肆意嘲笑。
老師總用鄙夷的目光對她上下打量,並當眾訓斥她“好好洗手,多用熱水燙燙。”
同學們也害怕她的黑手,輪到分宿舍時,都說她身上有虱子,不願意和她挨在一起,逼得她睡到了走廊里。
所有人都看不起她,對她極盡冷眼和奚落。
但無人真正地瞭解她。
其實,在王亞明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
為了養活幾個弟弟妹妹,她就同爸爸一起做點染工,賺一點少得可憐的報酬。
經年累月,手上就留下了洗不去的黑色。
在別人眼裡,這雙手等同於糟糕的生活習慣,象徵著骯髒和低下,但這卻是她的生存之道,是她維持體面的唯一方式。
很多時候,你無意的一句話,就會中傷別人。
這世間的大多數傷害,並非出於故意,而在於人們不瞭解對方的處境。
作家亦舒曾說: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理由很簡單,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你,不一定懂他們的生活。
而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會打心底裡尊重每一種生活。
02
先賢聖人孔子曾在《論語》中告誡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誠然,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不把自己都覺得痛苦、難受的事強加於別人身上,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但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同,對生活的選擇也就不一。
你不能要求一個拖家帶口的人去恣意享樂,不能指責一個掙扎溫飽的乞丐吝嗇摳門。
周國平說:
“我們應該記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樣不可施於人。”
未知全貌前的以己度人,往往發展成自以為是的偏見,暴露自己的狹隘和淺薄。
著名學者張中行性格平和,一生與人為善,可他卻也曾做過一次讓自己後悔半個世紀的事。
那時,他受邀擔任《世間解》的主編,在得知俞平伯的才學后,曾主動向俞平伯約過稿。
對方欣然應允,很快就交出了一篇極富哲理的長文。
張中行很高興,即刻將文章發表在雜誌上,也打心底裡認同俞平伯的才華。
可發表沒過幾天,俞平伯就向張中行詢問稿費相關事宜。
按照當時的規矩,文章發表一個月後才能發放稿費,俞平伯的做法,讓張中行驚訝又憤怒。
一個有追求的名士,怎麼會如此在意稿費這樣的小事呢?
張中行覺得俞平伯太過俗氣,此後便斷絕了與他的往來。
多年後,他才偶然在一篇文章中瞭解到,俞平伯當時病重,已經拮据到靠夫人典當首飾來維持生活。
此時,俞平伯已經去世,張中行想要當面致歉都不能,只能抱憾終身。
世事紛繁複雜,有些道路的選擇是身不由己,有些決定的背後是迫不得已。
人生這條“路”,由“足”和“各”組成,“足”是腳下路,“各”是自己走。
各人有各人的歸途,各人有各人的哀樂。
生活無論好壞,是別人在感受;選擇無論對錯,是別人在承擔。
千萬不要以己度人,淺薄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價別人的幸福,去踏足別人的世界。
03
魯迅說:
“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
高層次的人,遇事多體諒,看誰都順眼。
他們會知道別人的不易,所以不計較,能看懂別人的難堪,不拆穿。
這樣的人,內心柔軟踏實,交往使人放心,既是尊重別人,也在優秀自己。
蘇轼向來平易近人,友遍天下。
任職杭州時,他曾與當地一個名叫韓宗儒的小官有過書信往來。
韓宗儒此人酷愛羊肉,可囊中羞澀,每月的俸祿只能夠吃幾頓。
無意間,他得知名將姚麟十分仰慕蘇轼,便起了心思,將蘇轼寫過來的信件賣給姚麟,換錢買羊肉吃。
此事傳開後,蘇轼身邊的好友有揶揄蘇轼交友不慎的,有為蘇轼打抱不平、義憤填膺的。
可蘇轼本人卻不在意,反倒體諒他的難處。
他知道韓宗儒生活清貧,也深感美食不可辜負,所以對此事格外寬容。
韓宗儒再次上門向他索要回信時,他也只是幽默婉拒:“寒食不可殺生,本官今日斷屠。”
短短幾字,既照顧了韓宗儒的面子,詼諧中也不失親暱。
後來,蘇轼被貶黃州,許多昔日好友沒了音信,交情不深的韓宗儒卻常常寫信安慰他,給他送來溫暖。
《孟子》有言: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
尊重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無形中優秀著你自己。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會對別人妄加評判,會嘗試去理解每一種生活,有一顆能包容所有的心。
人與人之間的長久交往,離不開相互的尊重成全。
面對與自己觀點有偏差的人,看到與自己認知不同的事,與其心存芥蒂排斥對方,不如求同存異學會包容。
你的理解尊重,最後成全的,都會是自己。
▽
余華在《活著》一書中寫: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人生是一本書,包羅萬象,各有各的版本;人生是一條路,四通八達,各有各的選擇。
為人,最大的修行,莫過於不會輕易被別人打擾;處世,最大的修養,莫過於不去隨意打擾別人。
我們這一生,永遠不要去吹滅別人的燈,發好自己的光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