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麼批評孩子,直到看到自家的監控內容。
有一次,兒子正在練習炒菜。
我確實也沒批評也沒大吼大叫,但是我和兒子的對話是:
“這個不對,得切小一點,要不不容易熟。”
“這樣不對,要先炒雞蛋,再炒西紅柿。”
“怕什麼怕。”
“等等,你這麼做不行,得低一點,否則油會濺出來。”
……
攝像頭離廚房不近,所以我看不到兒子當時的表情,但回看這段錄像,是能體會到窒息感的。
我指手畫腳,給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導,也給了孩子不小的壓力。
沒有一個髒字,卻好像在說最傷人的話:
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這事兒只能這麼做,你得聽我的。
這事兒只有我知道怎麼做,你什麼都做不好。
這麼傲慢的一段話,沒經我口,卻入了孩子的心,我真該死啊!
02
像這種“指導”,幾乎遍佈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別穿這個,今天冷,你看我穿多厚。”
“書包背好了,怎麼歪歪扭扭的。”
“別碰這個,危險!”
“哎呀,玩點什麼不好非玩這個。”
“拿好水杯,別忘了喝水。”
“你看你看,這又錯了。”
……
大人的精力放在指導孩子的一舉一動上,且常常伴隨著制止和指責。
好像沒有我們的“好心提醒”,孩子的“天會塌下來”,實則處處被盯著才是孩子身上的無法承受之重。
每天被這樣的小事消耗心力,孩子根本無從成長。
做什麼都是錯,整個人長期浸泡在悲觀、壓抑的情緒裡,多強大的內心也會崩塌。
一個筋疲力盡的人,做事拖延、注意力不集中、遇到事就放棄、有挑戰就退縮,無法煥發該有的生命力。
難怪現在的孩子都蔫蔫的!
其實,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沒必要在小事上過多消耗孩子。
03
1. 無關緊要的事——不責備
現在的孩子總是生活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的。
孩子們兩點一線的生活,在學校被約束不能跑跳,放學后也沒有東遊西逛、漫無目的跑來跑去的自由。
得到的關注太多太集中,一點點小事都會被反覆提及“飯吃少了、字寫亂了、衣服皺了、鞋子亂放……”
看過一位網友分享的在北醫六院(精神科比較出名)掛號大廳待半天的所見所聞:
“你怎麼不會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機器顯示讀取成功)
“把錢拿出來”(正在拿)
“收據你折它幹嘛”
“把衣服帽子扶正”
“都說了別……”
“你為什麼不……”
他們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注意是毫不誇張的每一個,就會迎來一句“指導”。
每一個動作都會被說,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無所謂、不分對錯的小事。
大人挑的每一個錯,甚至根本涉及不到對錯的事情,也會反覆嘮叨很久,使得孩子的大腦和身體都得不到放鬆,一直繃著弦兒。
英國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曾經這樣形容過被責備的孩子:
“那原本充滿了歌聲與歡笑的身體,突然之間就變得畏縮、緊張、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熱情激動的臉上覆蓋了陰霾。
閃閃發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著家長的臉,等待暴風驟雨慢慢歸於沉寂。”
孩子的成長過程,確實少不了父母的批評和指導,但是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父母要有不追求完美的勇氣,讓孩子有自我生長的空間。
2.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控制
讀到過這樣一段話:
十年後,你一定不會記得你的孩子最後有沒有乖乖把那兩隻蝦吃完。
但你的孩子一定會記得你是怎樣在飯桌上怒吼著把她拖出門外,讓她在深秋夜晚一片漆黑的樓道裡邊邊哭邊瑟瑟發抖了三個小時。
一定會記得。
可以想像這是一個什麼故事:
爸媽想讓女兒吃蝦,可能覺得營養高,可能覺得女兒吃東西太少,可女兒就是不吃。
於是爸媽生氣了,怒吼著把小女孩拖出去,關在門外三個小時。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用經驗之談(蝦營養高)將自己的恐懼(你缺營養怎麼辦、你肚子餓怎麼辦)、強勢(孩子不得不聽)投射到孩子身上,代替孩子思考(孩子不想吃),最終又惱羞成怒(怒吼著)、懲罰孩子的不配合(拖出去關到門外)。
說到底,僅僅是因為“兩隻蝦”這種小事。
吃不吃、吃什麼、吃多少這種孩子明顯能自己判斷的事情,卻不能自己做決定,最後還要以“我這是為你好”的名義給孩子扣上“叛逆”“不聽話”的帽子。
美國著名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中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一位母親控制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不讓他走到大街上,我們不能說她是操控型家長,只能說她很謹慎。
這種操控十分適時,也十分適度,完全是為了滿足孩子對保護和指導的需求。
如果這位母親十年之後還在這樣做,適度的控制就成了過度的控制,因為那時孩子早就可以獨立過馬路了。”
同樣的一件事,放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得到的評價是不同的。
身為父母,一輩子都在揣摩一個“度”。
在孩子年幼時不遺餘力給予滿滿的愛,在孩子長大慢慢構建自我的過程中,又要不斷“後退”,守好各自的邊界,才能讓孩子成長為大寫獨立的“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放手,讓他們嘗試想嘗試的事情,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放手和信任。
讓孩子能自主去經歷,在挫折和欣喜中成長,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愛。
3. 父母能做的事——於內耗的漩渦中拯救自己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
一個月總有一段時間提不起精神,工作壓力、生活瑣碎、育兒焦慮等等,都會使得人莫名的煩躁,情緒大起大落,一下接一下地嘆氣,一有時間就癱在沙發上啥也不想幹,連眼皮都不願抬。
心累啊!
也會有那樣一段時間,工作效率高不說,家庭瑣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對孩子和老公也能更加“寬容”。
閒不住,根本閒不住,坐沙發上也能用腳丫子點地奏樂。
真是看什麼都順眼,做什麼都順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博士經過30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能量層級定論:
每個人都是行走的能量體,活在各自不同的能量層級里。
能量低的人,精神萎靡,啥也沒幹也會累得啥也不想幹;
能量高的人,精神抖擻,一股牛勁能把整個宇宙干翻!還能感染身邊的人一起積極向上。
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容易無意識在各個方面對父母表達忠誠。
如果父母不開心,孩子也不會讓自己開心;
如果父母能量低,孩子也會陷在低氣壓里,否則就會有深深的負罪感。
所以,父母對孩子最有力的支援,就是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不在生活瑣事上消耗自己。
主要是,活到現在還看不明白嗎?
人生就是一件事接著一件事接著一件事的。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已經很耗費心力,哪有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呢!
遠離消耗,心寬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