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最低調小城,美得讓人吃醋,99%來江浙滬的人都錯過了
更新于:2025-04-07 15:55:35

葉童正在海南,忙著乘風破浪。

愛懷舊的我們卻跑到了金山寺,複刻著許仙與白娘子的生離死別。

當年的我們或許並不十分懂得千年等一回的愛情,直到水漫金山的悲壯出現時,白蛇和人類的故事,便深深地烙印下了痕跡。

所以很多年後,有朋友說,除了去杭州看西湖煙雨。

那“金山”啊,此生也必須要去“闖”一次。

| 金山寺同款劇照打卡,有人是“許仙”,有人是“小青”,有人演“白娘子”。截圖by 小紅書。

古樸莊嚴的金山寺,秋天最美。其次是春天,再是夏天、冬天。

而 鎮江,這座江南小城,更要美在春天。

很多人會因為金山寺來到鎮江,但不一定真正瞭解過它。

鎮江別看祖上高調輝煌過,現在幾乎被淹沒在了蘇南各大名城的光環裡。

左邊是南京,北邊是揚州,與泰州隔江相望,就連隔壁的常州,和隔壁的隔壁的無錫,都要比它有存在感的多。

就更不用提,在蘇州、徐州面前了。

“或許只有在高三聯考時,蘇錫常三位才會想起鎮江來吧。”

作為江蘇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級市,鎮江有著“小而美”的格調和蕩氣迴腸的江南風骨名篇。

只是《白蛇傳》裡,留下了濃墨重彩嗎,當然不。

圖源:視覺中國(下同)

王安石在這遙望故鄉,寫下千古名句;

辛棄疾在這裡登高懷古,留下「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論古,一條老街走過了唐宋元明清五代,跨越上千年。

再回頭望向鎮江,於江南之中,還有這獨一份的醋意。

四月,仍是江南好時節。

下過揚州,再繼續南下,看看鎮江吧。

01

2020年,鎮江獲得了一個稱號“中國醋都”。

這個獎,是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輕食品工業管理中心頒發的。

儘管山西陳醋和鎮江香醋,在這個賽道里以“誰更牛”,早就被人們爭了多年。

一個是稱得上“天下第一醋”的老大哥,一個是小而美的“中國醋都”。

其實愛吃醋的朋友一定知道,沒有必要非得爭個高低。

多無聊啊,快樂吃醋,不好嗎。

山西陳醋是北方經過600年歷史沉澱的一壺醇香烈酒,悠悠歲月醇醋香。

而鎮江的香醋,關鍵在一個“香”字。

以糯米為主料,輔以香醋大曲,經過漫長的發酵轉化而來。

是吳儜軟語氤氲出的,一杯值得細細品味的回甘小酌。

中國醋都的實力,在這份“回甘”中大展拳腳。

要知道鎮江香醋的品牌價值,僅次於茅臺。

尋醋而來的朋友們,一口湯包,一碟醋,是怎麼都繞不過這特有的鎮江味了。

一如這江南小城,秀美、溫婉的一面中,有的是滿城醇香。

都說酒醉人,但百千年來,到了鎮江的文人墨客,多少被這一份江南香醋沉醉。

900多年前,王安石在第二次拜相進京途中,途徑鎮江,留下——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自此100年後,辛棄疾來到了這裡。

望的是同一片山水,但他比王安石的歸鄉之情,更多了一絲心懷家國天下的愁緒。

登高望遠,渴望收復山河,辛棄疾對著這江南江河,一吐真情。

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隨便翻歷史的一頁,你會發現,鎮江所轄的縣市全都被評為“中華詩詞之鄉”不是沒有道理。

僅僅是《全唐詩》中,描寫或提到鎮江的詩,就有1000多首。

用今天咱們的話說,是背都背不完啊。

駱賓王讚招隱寺「金繩倘留客,為系日光斜」;

孟浩然登萬歲樓歎「萬歲樓頭望故鄉,獨令鄉思更茫茫」;

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時寫下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涉被流放時與鶴林寺僧閒聊後解開了苦悶的心結,豁然開朗的他寫下「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龔自珍登寶塔山呼籲「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時候懷揣著想像背書,長大後過鎮江,將這長江滾滾下,不失柔美的江南盡攬之餘,

才懂得了那些遙遠的心聲,歡喜的、憂愁的,期盼著、沉醉著。

詩歌,給鎮江鍍上了一層江南的朦朧意象美。

故事,讓鎮江多了一些展開想像的趣味。

隨便說幾個吧。

除了許仙在這開醫館和人盡皆知的水漫金山,還有劉備在甘露寺招親,為諸葛亮三氣周瑜做鋪墊;

董永在槐蔭村遇見七仙女,成就流傳千古的愛情佳話。

曾長住京口的劉勰,寫出中國第一部系統文學批評著作《文心雕龍》;

沈括在這完成了《夢溪筆談》。

還有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的故居。

她曾在鎮江生活了將近40年,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

所以你看,其實我們和鎮江這個看似陌生的江南小城,早就很熟很熟了。

這是一座不去沒感覺,去了一定會讓人“吃醋”的城市。

不僅是面裡加香醋,而是美得令人吃醋。

02

建寺1600多年的金山寺,到了秋天,黃牆院下落葉飄;

建寺18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院2000余年的茅山道院,都是很有名的佛教、道教寺院;

焦山的碑林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晉、隋、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作品。

而鎮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是吳文化的發祥地。

最早的建置,為西元前1005年周康王封侯的宜國。

古時鎮江除了「京口」,還有「潤州」這個有點可愛的別稱。

畢竟那個時候,能夠站在京杭大運河和長江這兩大交通運輸大動脈的交叉口,可謂真真是老天賞飯吃。

除了是江南富庶的魚米之鄉,鎮江還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因位置特殊,自古兵家必爭。東吳孫權以鎮江為治所,在此築“鐵甕城”。

歷史上,還有大批中原移民南下逃生,落腳鎮江。

讓鎮江比起蘇南其他江南城,多了一些北方氣魄。

所以也有人說,鎮江才是那個“最不江南的江南城”。

南朝梁武帝蕭衍登臨北固山,面對壯觀的景色,寫下“天下第一江山”六字

於鎮江而言,風雲都隨著長江的浪遠去,而這些是時間的流沙帶不走的。

就像,古往今來的人們,給山們,編的故事。

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京口三山,分別是焦山、金山、北固山。

長江邊,三山依次排開,來了鎮江始終繞不開。

雖不以巨集偉奇特取勝,但,勝在故事多啊。

金山裡頭,有個金山寺,開頭提到的白素貞水漫金山救許仙,法海的修行地,都在這座寺廟。

實際上,法海呢,在金山寺真有其原型,也就是金山的開山祖師。

傳說中,他在此建寺,發現了大量金銀財寶,上報皇帝,皇帝乾脆賞給法海,讓他好好建寺。

上了金山,就能左顧右盼。

右邊,是如龜的焦山,左邊是北固山。

在金山頂遠眺,焦山如桃花島一樣,煙霧水汽繚繞中若隱若現。

有人說,在焦山之頂,看長江才是最美。

其實整個焦山,都帶著隱士避塵的況味。

這兒有座瘗鶴銘,摩崖石刻。

石刻上,所寫,就是一位隱士,為一隻死去的鶴所作的紀念文字。

此情此景,很難不讓人肅然起敬。

焦山的石碑書法,可遠遠不止於此,或名人大家的大作,或隱士的日常之作。

成就了鎮江這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

到了鎮江,還有個地方,一定不要錯過。

西津渡。

位於鎮江西邊的雲台山麓。

素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

古時,西津渡東面有象山為屏障,擋住了洶湧的海潮,是優質的天然港灣。

且與長江北岸的瓜洲渡南北相對,江南運河入江的“江口之地”。

當年南遷的北方流民,就有一大半是從這裡登岸的。

古時熱鬧非凡的江邊小鎮,如今,成為了鎮江的一張文化名片。

千米長的街區,濃縮的是鎮江千年的歷史,也就此成為了鎮江文化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和最完好的地方。

它雖不如烏鎮、西塘、南潯那樣更為人所知,但西津渡的文化底蘊,絲毫不遜色。

李白、孟浩然曾在此候船待渡。當年王安石應召赴京,也是從西津渡揚舟北去。

到此,三山一渡,將鎮江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都一一勾勒了出來。

自然,鎮江還有其他地方,值得一去。

淺淺推薦一下——

比如賽珍珠故居、鎮江博物館、道教聖地茅山、南山等。

03

到江南,逃不開一個字,吃。

在鎮江香醋日日浸染的鎮江人餐桌上,南北風味,兼具。

好比這個時節,最能代表鎮江時令味的,一定是這道刀魚餛飩,再配上一塊鎮江餚肉。

刀魚被譽為“長江三鮮”之一,身披銀色鱗片,身型似刀,肉質細膩軟嫩,異常鮮美。

即便滿身是刺,江南的人們也不捨得放過這道鮮,直接做成餛飩。

打個飽嗝啊,空氣里都是鮮味。

缺點就是,季節很短。

“清明前骨軟如綿,清明後骨硬如鐵。”

錯過一季,必須等上一年。

別傷心,咱來吃點別的。

鍋蓋面,是每個到鎮江的人都得來上一碗的,和蘇式面、揚州面可不一樣。

煮麵的大鐵鍋上浮著一個小小的木製鍋蓋,如同加了魔法。

就連鎮江人自己或許也說不出,為什麼有了鍋蓋,煮出的麵就耐嚼有勁。

再淋上花式澆頭,那口味獨樹一幟。

全國別地兒,再也找不出第二碗。

他們只堅信早餐一碗鍋蓋面,有了鍋蓋有好面。

所以,這江南麵食的升級版來了,還被稱作“江南最特別的一碗麵”。

其他也不賴,像是伊面、東鄉長魚湯麵、南鄉干拌面。

不過,最能代表鎮江面點技藝的,得是白湯大麵。

一把刀切面,一碗白湯,一份澆頭,看著簡單,吃上了,才能品出其中的竅門。

奶白的湯汁是用鲫魚、豬筒子骨和前蹄湯一同熬制的。

旺火熬兩個多小時,待湯濃至乳白色,湯冷卻,滴在桌面上能結成凍滴。

一碗白湯麵,代表的是鎮江市井文化和碼頭文化的交織。

誰說江南,只有細雨化風的柔。

吃麵,還不算鎮江人的重頭戲。

來自鎮江東鄉的羊肉,在鎮江人手中,演化出了上百種吃法。

燒爛后,拆骨做成羊肉糕,或紅燒,或煮湯。

羊血用來煮麵,羊肝羊心爆炒,特別過癮。

到了茅山腳下,應該是沒人能走出這道“老鵝陣”。

一隻只茅山老鵝,腌上三天、鹵上三天、曬上三天,就有了茅山風乾老鵝。

風干老鵝或蒸、或燉湯,都不錯。

鎮江的鵝腸火鍋,也非常值得一試,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來鎮江不吃佬土鵝腸火鍋,就等於沒吃鍋蓋面。

來源: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