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皆斷層(Sagaing Fault)地區,這片土地似乎背負著一段由毀滅性地震書寫的沉重歷史。
當地時間3月28日中午大約12點50分,一場高達7.7級的強烈地震撼動了緬甸中部地區。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僅造成了嚴重破壞,波及緬甸和鄰近的泰國,更不幸的是,目前已確認至少有144人在地震中喪生。災區景象觸目驚心:房屋瞬間坍塌,堅固的道路寸寸斷裂,甚至連水壩和橋樑也未能倖免,至少有一座大壩和一座橋樑在強震中崩塌。雪上加霜的是,僅僅十分鐘后,一次6.4級的強烈餘震再次襲來,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和災情。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緬甸和泰國兩國政府迅速宣布進入災難狀態。國際救援力量也正緊急行動起來,爭分奪秒地調集救援物資,並對遇難人數和財產損失進行評估。來自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緬甸項目協調員Marie Manrique在3月28日向媒體表示,他們尤為關注公共基礎設施的受損情況,特別是那些大型水壩的安危,這關係到更多民眾的安全。
一場地震所造成的破壞程度,並不僅僅由其震級大小決定,其發生的位置和震源深度同樣是關鍵因素。有時候,即便是震級相對較低的淺源地震,也可能因為距離地表近而引發劇烈的地面搖晃,對人口密集區的建築和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而這次緬甸地震,恰恰集三大不利因素於一身:首先,它的震級高達7.7級,威力驚人;其次,這是一次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僅有大約10公里,意味著地表震動異常強烈;最後,地震發生區域人口稠密,且當地許多建築物的抗震能力較弱,更加劇了災害的嚴重性。
關於這次地震的成因和特點,有以下三點值得我們關注。
談及這次地震的成因,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地震災害專案的分析,它很可能是一次典型的“走滑型”地震。這種類型的地震發生在貫穿緬甸中部、呈南北走向的巨大地質斷裂帶——實皆斷層(Sagaing Fault)上。想像一下兩個巨大的地殼板塊試圖擦肩而過,它們在強大的摩擦力作用下可能會暫時“卡住”,相互較勁。當積累的應力最終克服摩擦力時,板塊會猛然錯動滑開,這個瞬間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就以地震波的形式傳遍大地,引發劇烈震動。
實皆斷層(Sagaing Fault)本身就位於一個極其複雜且充滿風險的構造板塊交界地帶。它見證了印度構造板塊(包含了印度次大陸及部分印度洋區域)與巽他板塊(一個涵蓋了包括馬來半島在內的東南亞部分地區的小型地殼板塊)之間的激烈互動。印度板塊持續不斷地向北移動,在這個過程中,它與東側的巽他板塊發生側向的擠壓和摩擦,這種地殼下的“角力”便會不時地以強烈地震的形式釋放能量。事實上,實皆斷層所在的區域本就是地震活動的高發區,回顧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這裡曾多次遭遇大型走滑型地震的重創。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記錄顯示,1990年發生過7.0地震,更早的1912年則有一次7.9級的強震。特別是在1930年至1956年間,僅實皆斷層本身就發生了六次震級超過7級的毀滅性地震,奪去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
不僅如此,印度板塊執著的北移之旅,也讓它與北方的歐亞板塊形成了正面的碰撞。正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板塊“對撞”,塑造了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廣袤的青藏高原,但同時也孕育了巨大的地震風險,釀成了喜馬拉雅地區一些最慘烈的地震災難,比如2005年那場導致數萬人罹難的喀什米爾大地震。
這次3月28日地震的震中位置,就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附近,其精確的震源深度大約在地下10公里處。這個深度再次印證了它是一次淺源強震,其破壞性能量能夠更直接地衝擊地表。
除了地震本身的直接衝擊,該地區還潛藏著另一種被稱為“土壤液化”的次生災害風險。在那些覆蓋著厚厚鬆軟沉積物的區域,強烈的地震波會使飽和水的疏鬆土層瞬間失去承載力,表現得如同流沙一般,足以吞噬建築、道路等。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數次強震都曾伴隨著大規模的山體滑坡和土壤液化現象,這些次生災害往往顯著增加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儘管目前評估此次地震造成的全部損失還為時尚早,但專家們推測,土壤液化等次生災害很可能也在此次災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進一步加劇了破壞程度。
本文譯自 sciencenews,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