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國都市報
|
安徽大學一文物保護室中的“安大簡”。新華社記者 潘峰 攝 |
嘿,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一起去探秘2300年前的戰國竹簡。這些竹簡可不簡單,它們藏著很多很多的秘密呢!
在安徽大學,有一批特別珍貴的竹簡,它們已經有2300多歲啦!這些竹簡是在2015年來到安徽大學的,被稱為“安大簡”。經過整理,一共有1167個竹簡,其中近900枚保存得特別好,是先秦時期非常重要的文獻呢!
這些竹簡被整齊地放在保護液裡,看起來就像一個個小寶貝。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有的長,有的短,最長的有48.5釐米,寬在0.4釐米到0.8釐米之間。有的竹簡上還綁著紅色的小繩子,那是很久以前用來把竹簡串在一起的編繩。
剛發現這些竹簡的時候,有的已經氧化了,還粘在一起。研究人員特別小心,用毛刷一點一點清理掉竹簡上的泥土,盡量完整地保留上面的字跡。他們完成了揭剝、清洗、脫色等工作,讓這些古老的竹簡重新煥發光采。
這些竹簡可不是普通的竹片!它們上面寫滿了字,記錄了2300多年前的事情。這些內容可豐富啦,包括《詩經》、孔子的語錄、儒家著作、楚國的歷史,還有楚辭等等。這些竹簡就像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先秦文明的大門,瞭解那時候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說了些什麼,寫了些什麼。
研究人員說,解讀這些竹簡並不容易。有的字是第一次被發現,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在安徽大學的實驗室里,研究人員還用上了高科技手段。他們建立了一個戰國文字資料庫,通過大數據模型説明圈定待釋字的目標範圍,為研究人員考字、釋詞提供有效參考。
為了讓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了解這些竹簡,研究人員們也做了很多努力。他們帶著竹簡走進校園,讓小朋友們近距離接觸這些古老的竹簡。他們還開發了竹簡書籤、手袋等文創產品,希望能讓這些古老的竹簡“活”起來、“火”起來。(據新華社/本報記者淩翠雲、人工智慧小AI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