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北工人報
——讀陳曉輝《人間小喜》
任蓉華
身處快節奏的生活,人們忙碌奔波,而內心則嚮往著一方寧靜天地。作家陳曉輝的散文集《人間小喜》,像一卷被時光浸潤的水墨畫軸,徐徐展開時,山澗清泉、窗前細雨、灶台煙火皆化作筆尖流淌的暖意。他用文字搭建了一座橋,一端連接喧囂塵世中疲憊的行人,一端通向草木芬芳的心靈原野。翻開書頁,有露珠從荷葉滾落的輕響,有月光爬上瓦片的紋路,有花瓣飄落肩頭的觸動,生活的褶皺顯露出了溫柔光澤。
該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心靈雞湯,而是一部生活的顯微鏡。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將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放大:比如陪著青蛙看月光的童趣,冬日枯荷的禪意,青苔的倔強生長……看似平凡的場景,在作者筆下煥發出獨特光采。世間萬物,皆是心靈的一面鏡子,透過它們,可照見自己、覺察自己、療癒自己。這種對生活的敏銳感知,不禁讓人想起汪曾祺作品中的人間草木,都是一種對生活本真的回歸。
若將這本書比作一株植物,它的根系必然深紮於對生命的質樸凝視中。開篇《陪著青蛙看月光》,作者在昏黃的路燈下,與萍水相逢的青蛙賞月,“或許,這隻青蛙也是一位詩人吧,不然它也不會如此專注地看著月光。”孩童般的視角,不由聯想到明代張岱“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的意境,卻又多了一份現代人所特有的疏離與覺醒。當他寫枯荷“行走在四季交替”時,凋零不再是終結,而是生命向大地的莊嚴行禮;當他描摹青苔“成為豁達美麗的風景線”時,卑微的綠意儼然是時光的拓印者;當他感慨小小的蟬,“以短暫生命完美演繹自我”時,生命的堅韌與執著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陳曉輝的文字總帶著某種濕潤的質感,像江南梅雨季落在青石板上的雨滴,既輕盈又深沉。《活著,就是幸福》一文中,他寫道:“去放下,去體驗,去珍惜吧。不與人比,簃食,瓢飲,陋巷,亦是幸福。生命無常時時刻刻,珍惜每一寸時光、每一個當下、每一個不可複製的瞬間。”人生逆境無法避免,但只要還活著,我們就應該想起照在半山坡上的陽光,於微茫之中覺察出幸福和力量,對生活微微笑,篤定前行。《沒有一朵花會錯過春天》更奏響了一曲激昂向上的生命讚歌,無論前方道路多麼崎嶇坎坷,只要心懷努力與堅持,就一定能綻放成自己夢想中的模樣。
在作者看來,世間美有種種,都不如其面對困難時始終如一的內求——花開何須等春來,折一春色藏心房。《早春》一文裡寫道:“竹林前方的頑石旁,一支鵝黃的迎春花顫巍巍地搖擺於月末的風中。在安靜而又喧嘩的城市,它像一名寧死不屈的信使,向路人彙報了關於春的消息。”早春萌動希望的種子,冬藏孕育未來的期許,初秋的落葉訴說深情告別,初夏的蓬勃彰顯生命活力……字裡行間的四季,不是時間的簡單更迭,而是內心世界的生動映照。萬物皆遵循著各自的生長軌跡,人亦如此,磨難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關卡,卻無法阻擋我們奔赴美好未來的堅定步伐。
紙上清風徐來,人間小喜真好。生活的真諦,往往藏在那些微小而確定的歡喜裡。誠如作者所說:“小喜是平坦,是寧靜,是綻放,是船舵”,願我們都能在生活的航程中,珍視屬於自己的“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