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減重超過10公斤可能增加早逝風險,揭示減肥與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
我青少年時期最深刻的記憶之一,如今回想起來,其實是一種對體重控制的執念。
當時,“瘦”是主流審美,雜誌上充斥著各種號稱有效的減肥法,配圖往往是身材苗條、光鮮亮麗的模特。這種現象至今未變。
如今,從節食、間歇性禁食,到減肥手術,再到近年來流行的減肥注射劑,市場上充斥著各類“瘦身神器”,將減重視為健康生活的重要標誌。
不少研究探討了體重變化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肥胖且患有心臟病的人群。這類研究普遍認為,過度肥胖有害健康,心臟病患者應努力減重。
然而,我們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卻對這種觀點提出了挑戰。研究顯示,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人群而言,減重超過10公斤可能反而會增加早逝風險。
這項研究基於英國生物銀行超過8000名參與者的數據。該資料庫包含大量基因資訊,是醫學研究的重要資源。
眾所周知,快速減重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並引發嚴重併發症。然而,我們的研究觀察了長達九年的體重變化,這意味著部分參與者的減重過程實際上相對緩慢。
這正是悖論所在。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都會提高早逝風險,而減重原本被視為改善健康的手段,卻在這類患者身上可能適得其反。
**體重與疾病的複雜關係**
儘管肥胖會引發心血管問題,但研究也發現,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體型瘦削的人早逝風險更高。而在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人群中,體重波動較大者同樣面臨更高的死亡率。
隨著肥胖率不斷攀升,單純聚焦減重或許不是最佳解決方案。
**減肥效果因人而異**
要想讓減肥真正有效,就必須考慮導致體重增長的複雜因素,這些因素因人而異。遺傳基因在食慾和代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影響著生活方式,比如暴飲暴食、缺乏運動或不良飲食習慣,這些都會導致肥胖。
在我們的研究中,由於無法全面掌握參與者減肥的具體方法和肥胖成因,因此無法明確判定哪種減肥策略(無論是持續時間、飲食還是運動)最具風險。
傳統的“健康的體重”標準——體質指數(BMI),也並非適用於所有人。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BMI存在局限性。有些人體重較高,但並未因此出現健康問題。因此,真正的問題不是減肥速度有多快,而是針對每個人,減肥速度應該多快才安全。
**健康不能只看體重**
現有證據表明,尚無法確定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理想體重範圍。然而,不同國家的數據呈現出有趣的趨勢。
例如,湯加的肥胖率遠高於許多歐洲國家,但與心臟病相關的死亡率卻顯著更低。同時,湯加的酗酒率和自殺率也低於多數歐洲國家。
這說明,健康不僅僅是體重數位,更關乎身心整體狀態。將關注點從單純的減肥轉向全面的健康與幸福,或許才能帶來更持久的健康益處。而肥胖的治療,也需要綜合考量所有潛在因素,而非僅僅盯著體重秤上的數位。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