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理論或能統一自然力,卻解釋不了加速膨脹的宇宙。新設想大膽重塑現實:我們或住在高維與虛無邊緣的膜上,存在如影子般虛幻。
弦理論被視為“萬物理論”的最佳候選。它將常規物理學的紛亂線索編織成一幅壯麗的高維畫卷,能統一自然界四種力——包括最難搞定的引力。如果運氣好,它還能馴服大爆炸和黑洞,不至於迷失方向。可惜有個致命缺陷:它無法解釋像我們這樣加速膨脹的宇宙。
這問題已經困擾了25年。弦理論的數學能描繪出無數可能的宇宙——據說有10的500次方那麼多,數量大到超乎想像,簡直是對預測科學的嘲弄。但它偏偏搞不定我們這個宇宙。1990年代末,天文學家通過遙遠超新星觀測發現,我們的宇宙正越脹越快。這對物理學家來說是個謎,對弦理論家則是場災難。沒人知道是什麼驅動這種加速,常用“暗能量”來搪塞,可理論上,這種事壓根不該發生。
宇宙的加速膨脹聽起來稀鬆平常,可弦理論卻束手無策。原因藏在時空幾何里。Albert Einstein的廣義相對論和後來的Willem de Sitter給出了答案:時空可能是球形且加速膨脹的“de Sitter空間”,也可能是馬鞍形且無法膨脹的“anti-de Sitter空間”。弦理論偏愛後者,認為只有它穩定。可天文數據卻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我們活在de Sitter空間裡。“有人懷疑,這種宇宙在弦理論里根本不可能,”瑞典Uppsala大學的Ulf Danielsson說,“到現在,我們還是沒搞清楚。”
弦理論的起點其實很樸實。1960年代末,它只是個簡單方程,用來解釋質子、中子等粒子在強力作用下的碰撞。那時沒人叫它弦理論,直到物理學家發現,這些碰撞概率可以看作量子弦的振動,才有了新名字。他們開始猜想,這些弦不僅是理解粒子的工具,或許就是粒子本身。電子、誇克、Higgs玻色子——每種基本粒子都可能是根極細小弦的末端,奏著獨特音調。
起初,弦理論在強力計算上栽了跟頭,但很快在別處開花結果。自然界有四種力:弱力管放射性,電磁力關乎光和日常化學,引力則是個怪咖,讓萬物相吸,還有黏合粒子的強力。弦理論最先搞定了引力,這是之前量子理論從沒做到過的。後來,弱力、電磁力和強力也陸續被它收編,一下子成了萬物理論的頭號種子選手。
它的數學很狂野,需要10維時空。我們熟悉的只有4維——3個空間加1個時間——但弦理論家相信還有6維,只是小到肉眼和儀器都看不到。這些額外維度讓方程運轉起來,給弦提供了蜷縮的空間,也順帶引出了一堆怪東西,比如叫“膜”的高維物體,簡稱brane。畢竟那是1980年代,一切皆有可能。
可弦理論太靈活了,描述的宇宙多得離譜,幾乎沒法預測。更糟的是,它和現實脫節。Danielsson回憶:“人們開始懷疑,我們的宇宙是不是壓根不在它的範圍里。”不過,最近有個瘋狂的想法冒了出來,或許能救場。簡單說,我們得把宇宙想像成更大圖景的一部分——一個嵌在高維超空間和虛無之間的薄膜。“我們的存在就像影子,投在世界盡頭的牆上,”英國Nottingham大學的Antonio Padilla這樣描述。
這想法的種子早在1999年就埋下了。當時,Lisa Randall和Raman Sundrum為了解決弦理論的另一個難題,提出了高維brane的概念。他們發現,兩個5維anti-de Sitter時空之間,可以夾一個4維的brane,正好像我們的宇宙。後來Randall和Andreas Karch還證明,這個brane會自然加速膨脹。可惜,這模型夾在兩個巨型AdS時空中間,穩定性堪憂,沒能徹底解決問題。
五年前,Danielsson和Uppsala大學的團隊靈光一閃:“如果不穩定性不是問題呢?能不能反過來利用它?”每個時空模型都有能量織在結構里,決定其中粒子、弦和brane的行為。如果能量不是最低,量子力學說它就不穩定,隨時可能“衰變”成新宇宙。他們設想一個5維AdS時空從高能量起步,哪怕一小塊衰變,也會迅速形成低能量的“暗泡”。這泡被4維de Sitter時空包裹,和我們的宇宙一模一樣。關鍵是,它從不穩定中誕生,不再受其擺布。
這暗泡膜不太穩,時不時會冒出新泡,層層嵌套,形成多元宇宙。我們所謂的大爆炸,只是母泡生出我們這泡的瞬間。Danielsson覺得這比傳統大爆炸理論更直觀:“常聽人說大爆炸像氣球脹進空間,但其實外面沒空間。可有了暗泡,外面還真有東西。”
可這泡也有隱患,尤其是引力的問題。引力弱得離譜,一個冰箱磁鐵就能對抗整顆星球的拉力。弦理論說,10維里引力被稀釋了,可如果它漏得太多,行星和銀河系早散架了。Padilla認為,暗泡多元宇宙無限大,引力隨便漏,Danielsson團隊只好加了些5維弦,把引力拴在膜上。
“他們得費盡心思讓引力顯得4維,”Padilla說。於是,他和Nottingham的Ben Muntz、Paul Saffin另闢蹊徑:去掉多元宇宙,只留一個泡。沒了無限時空,引力漏得少,弱而不散。我們的4維世界成了5維泡和虛無之間的屏障,真成了“世界盡頭”的膜。“當然,這也有麻煩,”Padilla笑說,“虛無是什麼?有還能生出東西?”
從無到有的問題自古難解。哲學家早就問:沒東西時,空間、時間、物質咋來的?物理學研究關係,怕是答不了。可2012年,Adam Brown和Alex Dahlen在Princeton大學時,借Ed Witten的思路,提出無限彎曲的AdS時空——像紙被揉成極小一點——是最接近“虛無”的定義。那兒啥也裝不下,但量子力學不認輸,總能擠出點空間讓泡誕生。
Nottingham團隊想用這招,可無限彎曲的母時空咋生出正常泡?幸好,物理學家有辦法。量子場論里,他們常“重整化”方程,去掉無限項,預測粒子碰撞准得驚人。去年,Padilla他們用類似招數,算出了有限彎曲泡的誕生。“結果就是個世界盡頭的膜,外面啥也沒有,”他說。
這麼說,我們的宇宙可能真是這膜,外面是虛無,裡面是5維泡。日常的弦其實活在5維里,我們看到的粒子只是弦端在4維上的投影,像影子般虛幻。可這想法還不是完整的弦理論,只有5維,得把剩下6維塞進去。德國Max Planck研究所的Ralph Blumenhagen說:“要把這嵌進弦理論,還會撞上新牆。”
西班牙的Angel Uranga也提醒:“這可能是技術難題,也可能是根本障礙。”但測試已有眉目。物理學家能通過實驗看引力是否漏進額外維度,比如桌面實驗或黑洞觀測,也能在粒子對撞機找引力子的能量信號。只是現在精度不夠,未來可期。
這些瘋狂點子給弦理論注入了新活力。Blumenhagen說:“現在下結論還早。”可要是我們真活在膜上,宇宙的加速膨脹或許不是弦理論的末日,而是新篇章的起點。現實,也許比我們想的怪得多。
本文譯自 New Scientist,由 BALI 編輯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