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好的人,大多是因智慧高
更新于:2025-03-26 12:54:04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有些人性格很好?

其中有一個答案讓人耳目一新:那是因為他腦子好。

細細琢磨,頗有道理。

一個人總是待人和善、情緒穩定,並不是因為他天生脾氣好,而是因為他們對自我、對人性有著更清醒和更深刻的認知。

一個人所有外在的表現,其實是他內在的外化。

性格好的人,往往是因為智慧高。

01

對自己,看得清

一次紐約作家聚會中,有一位衣著考究的男子。

只見他一邊趾高氣昂地走來走去,一邊不斷跟周圍人炫耀自己的成就。

當他看到角落裡坐著一位衣著樸素的中年女子,便帶著倨傲的口吻問:“我是作家弗蘭維爾,請問你也是專業作家嗎?”

女人禮貌地搖了搖頭:“我只是喜歡寫點東西。”

男人聽了頓時露出鄙夷地神態,大聲說:“我已經出版了三十多本小說,你寫過多少本呢?”

“我只寫了一部”,女人謙遜地微笑道。

男作家更得意了:“哦,哪一部?我可以給你指點一下。”

女子答道:“《飄》。”

原來,這竟是世界聞名的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

男子尷尬至極,在眾人的嘲笑中倉皇逃離。

看過一句話:所有的優越感不是來自於財富、地位、成就和權力,它只來自缺乏見識。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那麼一些人,取得一點小成績或者有一點小權力就自視甚高,對身邊的人指手畫腳、盛氣凌人。

而那些真正的“大佬”卻平易近人,處處謙恭有禮,讓人如沐春風。

這其中的區別,就是對自我的認知不同。

前者,自以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實則像井底的青蛙目光狹隘。

後者卻深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前秀優越,難堪的只是自己。

正所謂:狂妄源於淺薄,低調基於見識。

認知水準越高的人,反而越有自知之明,越謙遜和善。

百事可樂的總裁卡爾到克羅拉大學演講,開講前他答應了當地的一個小商人,演講完後可以跟對方談一會兒。

結果,聽眾十分熱情,導致演講很難在預定時間內結束。

他隨即對助手說:“你去告訴一下那位商人,演講可能要超時一會兒請他稍等,務必諒解。”

助手笑道:“完全沒必要,能跟您這樣的大企業家會談,即使等上一天他也會心甘情願的。”

卡爾卻說:“不,這裡沒有大企業家,只有兩個即將會談的平等夥伴。”

想起稻盛和夫說過的一句話:

生活中越優秀的人越低調,越有實力的人越沒有架子,認知水準越高的人往往越懂得尊重別人。

飽谷總彎腰,智者總溫和。

笑著低頭的,才是聰明人。

02

對人性,看得透

一天,白居易在家中讀書。

突然聽到門外有人在高聲謾駡他,指責他的詩歌空洞無物,說他是個沽名釣譽之徒。

僕人聽不下去了,想要出去斥責那些詆毀者。

白居易攔住了僕人笑著說:“讓他們說去吧,如果這樣能夠減輕他們的嫉妒之心,那就讓他們盡情地說。”

僕人不解:“先生,您不生氣嗎?”

白居易回答:“我為什麼要生氣呢?如果他們的詆毀是錯誤的,那麼生氣就不值得;如果他們的詆毀是正確的,那麼我更應該感謝他們指出了我的不足。”

想起網上的一句點評:

白居易是一名現實主義詩人,但他卻活得最灑脫溫暖,這洽洽得益於他對人性的洞若觀火。

叔本華在《人性的智慧》中也曾說:一個人對人性的認識越深刻,就會越平和。

當你看穿了對方的虛榮與自卑,就不會再浪費唇舌與對方爭長論短。

當你明白了拜高踩低乃人之常態,就不會再對他人抱有過高的期待。

情緒穩定了,其實是智慧的維度更高了。

因為理解,所以包容;因為看透,所以釋然。

好性格的背後,是一顆通透的心。

後來白居易仕途失意被貶,昨日賓朋滿座、門庭若市,今天卻門可羅雀、人疏馬稀。

昔日的好友也再沒上過門,一個個好像銷聲匿跡了一般。

對此他習以為常,沒有失落,沒有怨恨,還笑稱:莫笑賤貧誇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

不必嫌貧愛富,死後都不過是白骨一堆啊。

一個人對人性瞭解得越透徹,看待關係的心態就越釋然,面對世界的視角就越多,煩惱也就越少。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成熟並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人這一輩子,與其說在跟人打交道,不如說是跟人性打交道。

真正的聰明人,不會跟人性較勁,而是去看透人性、理解人性、接納人性。

當你看得到人性的灰度,就能容納足夠多的不同,就不會生出怨懟、憎恨,更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這樣的你,心態自然越來越平和,性格也越來越好。

03

對生活,看得開

世人皆羡慕楊绛,羡慕她的才情萬丈、羡慕她與錢鐘書的神仙愛情,其實我想大家更羨慕的是她對待生活的態度。

不管是被學生當眾誣陷,還是被同事惡意舉報;

不管是被下放乾校洗廁所、幹苦力,還是年近六十被剃陰陽頭遊街;

不管是家境落魄到她每天需要打好幾份工維持生計,還是面對丈夫和女兒患上癌症先後離世。

她總是一副淡定從容、不慌不躁的樣子,沒有怨恨、沒有頹喪,彷彿那些事從未在她的心上烙上痕跡。

這到底是為什麼?

直到我讀到了她這句話:從來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開的生活。

所有眉目舒展的背後,都是舉重若輕的智慧。

沒有誰的人生會一直順風順水,我們難免會遇到讓我們痛心的人、讓我們煩心的事。

一味抱怨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你越來越狹隘、越來越痛苦。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小男孩放學后氣沖衝地回到家,一見爸爸就大聲嚷道:“今天同學華金讓我在朋友面前出糗,我恨他,我希望他遇到比我更倒楣的事。”

父親聽完,什麼也沒說,拉著男孩到了一個房間。

他給了兒子一些木炭,並指著高掛著的襯衣說:“現在你把那件衣服當作華金,有多恨他,你就扔多少木炭,直到你滿意為止。”

一腔怒火的小男孩,立馬撿起木炭使勁往衣服上砸去,直到精疲力竭才停下。

結果發現,壓根就沒有幾塊木炭落到衣服上,自己卻被炭灰整得灰頭土臉。

這時父親將男孩帶到鏡子面前,意味深長道:

“不管你如何憤怒地向衣服扔木炭,衣服卻並沒有變髒,反倒是你自己,全身落滿了炭灰。”

怨恨別人,折磨的是自己;抱怨苦難,最終只會被苦難吞噬。

最近被史鐵生的一句話救贖了,一起與大家分享:

“面對必死的歸宿,為什麼不在這條路上縱情歌舞一番呢?把命運的禮物與厄運都好好接受,興致盎然地玩一場,那也算沒有辜負這一生。”

人生很短,凡事看開一點,心就不累了,生活也就自在了。

古人有言:智不足,則量不大。

一個人的智慧,決定了他的氣度和容量。

當你擁有了足夠的智量,才能更準確的定位自己,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和更豁達的胸襟面對困難,自洽、自愈、自足過一生。

對家人,嘴下留情
對家人,嘴下留情
2025-03-26 02:23:04
給人生留個缺口
給人生留個缺口
2025-03-26 02: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