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快節奏的生活里,越來越多的人被焦慮所擾,被迷茫所困。
彷彿被一雙無形的手推著走,不喜歡當下的生活,卻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對此,心理學家陳海賢說:
不如意才是人生常態,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了釋懷痛苦與遺憾,在迷茫中找回自己。
研究心理學多年,他也曾陷入對過往的不甘,對未來的茫然,在無意義的內耗中受盡折磨。
但在與諮詢者們互動時,他發現,人人都處在各自的彷徨中,一邊痛苦掙扎,一邊尋求自我。
為了救贖自己,説明他人,他積極解答諮詢者的困惑,並將自己的經歷感悟寫進了《重新找回自己》一書中。
他想借這本書,告訴所有迷茫內耗的人: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無力挽回的不甘,和無法掌控的得失。
所有覺醒,背後都是苦熬,親自體驗痛苦的滋味,是一個人覺醒的唯一方式。
只有被生活錘打過,你才會重新審視人生,最終找到真正的自己。
01
生活中,總是聽到這樣的懊悔:
真後悔一畢業就回了老家,什麼世面都沒見過。
早知道就不應該辭職創業,拿份穩定工資多輕鬆啊。
把日子過成這樣,都是因為跟他結了婚……
有太多人都是這樣,經常會遺憾“我本可以”,永遠在幻想“假如當初”。
正如《重新找回自己》裡所說:“從未得到過的東西,都在幻想中成了異常完美的參照點,讓人們沉溺在想像的損失中無法自拔。”
書裡提到,作者為一檔節目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時,認識了一位小夥子。
這個小夥子曾在北京一家酒店做服務生,每天辛辛苦苦加班,收入卻勉強糊口。
那時候的他,渴望自由,嚮往冒險,不甘心一輩子只為生存而奔波勞碌。
某一天,他鼓足勇氣,遞交了辭職信,揣著幾個月的工資去其他城市遊歷。
一路從瀋陽輾轉到大理后,他領略了不同的風景,見識了廣闊的世界。
他曾跟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圍著篝火放聲歌唱,也曾在一整片盛開的向日葵田中暢快騎行。
可短暫的興奮過後,他發現再美麗的風景也會讓人看膩,再繁華的熱鬧也會歸於沉寂。
不合口味的飲食,不夠舒適的住處和旅途中的顛簸,也讓他的身體感到無比疲憊。
再加上口袋裡的錢馬上要花光,他對旅行失去了興趣,開始想盡辦法謀生。
經過一番考察後,他去學習了製作皮具,並在景區擺攤售賣自製的皮具。
後來攢了幾年錢,他在大理開了家客棧,接待那些到處窮遊的年輕人。
漸漸地,他的生活又歸於平淡,一天到晚守在店裡,處理大大小小的業務。
他以前熱衷的旅行、社交,最終也都成了景區中枯燥而重複的日常。
他原本以為,只要換一種方式生活,人生就能變得圓滿。
可兜兜轉轉了一大圈,他依然不滿意當下的狀態。
聽了他的故事,作者感慨:
“我們總是對別處的生活有想像。有錢的生活就是比沒錢的好,未來的生活就是比現在的好,別人的生活就是比我的好。”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自我,有錢、有閒、有自由,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當理想和現實不一致時,我們便忍不住一邊過著自己的日子,一邊羡慕別人的活法。
但其實,你所嚮往的別處,臆想的美好,湊近了看都隱藏著晦暗與不堪。
當你選擇了高薪體面的工作,往往需要忍受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
當你選擇了家庭生活的溫馨,難免也會捲入雞毛蒜皮的瑣碎。
當你選擇了無牽無掛的自在,就得承擔被外界指指點點的壓力。
人生沒有完美的答案,無論你怎麼選,都有代價;不管你怎麼過,都有不甘。
非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幻想另一種可能,你只會在虛妄中陷入迷途,弄丟自我。
02
書中,作者談及了一件改變自己命運的事情。
多年前,他在浙大讀完博士,憑藉優異成績留校工作,成為一名心理學老師。
他開設的“積極心理學”選修課,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學評分接近滿分。
除了工作順利以外,他還趕上了浙大的分房福利,能被分到浙大校園旁邊120平的房子。
看似輕輕鬆鬆就擁有了穩定收入、寬敞住房的他,活成了無數同齡人羨慕的樣子。
然而,他並不享受這份工作,整日為辦公室里複雜的人際關係而苦惱。
終於有一天,他在一時衝動下,遞交了辭職報告。
他原本以為,遠離了蠅營狗苟,自己定會一身輕鬆。
誰知,走出浙大校園那一刻,他感受到的只有懊悔與沮喪。
他開始徹夜失眠、焦慮煩躁,擔心失去名校的光環後,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他也後悔放棄分房資格,不自覺地關心起了房產新聞。
隨著房價的一輪暴漲,他的損失從小幾百萬,擴大到了大幾百萬。
他忍不住自責:為什麼別人都踏踏實實上班,自己卻偏要瞎折騰?
如此消沉幾個月後,他漸漸意識到: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只會讓自己的未來越來越糟糕。
於是,他決定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
他先是到處打聽房源,從一位師兄手中買了一套房子,彌補了自己對失去分房資格的不甘。
緊接著,他又憑藉專業的心理學背景,開始在網上發佈優質文章,並積極與讀者互動。
與讀者們交流時,他發現很多人跟他一樣,因不明智的決定而後悔,為得不到的東西而苦惱。
感同身受的他,不再重複書本上的心理學知識,而是基於自己的經歷,設身處地去開導他們。
發自內心的真誠建議,使他收穫了越來越多讀者的共鳴,粉絲數和知名度也不斷增加。
就這樣,他順利轉型為心理諮詢師,開設了心理學專欄,還得到了節目的邀請。
如今,他住著舒適的房子,做著喜歡的工作,終於擁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也意識到:“即使痛苦的變動來臨了,它也不是世界末日,你仍然能從失去中得到很多。”
人這一輩子,總會錯過很多機會,留下一些遺憾。
一旦有所失,你便想不開,放不下,你只會在心靈的牢籠中受盡酷刑。
作家廖一梅說:
“人是一種挺奇特的動物,他不能從快樂中學習,只能在痛苦中成長,痛苦能成為你的營養,痛苦越多,那棵樹會長得更大。”
糟糕的經歷並不是厄運的前兆,而是一個人從迷茫中開悟的契機。
撞過的南牆,能促使你反省自身;心中的不甘,會提醒你做出改變。
你只有走錯過路,誤踩過坑,才會反思來時的軌跡,調整今後的方向。
所以,不要害怕失去,也不必畏懼苦難。
被痛苦打磨過的人,往往能看得更透徹,活得更清醒。
03
從事心理諮詢多年,作者遇到過不少來訪者:
有人名校碩士畢業,卻遲遲找不到心儀的工作,乾脆天天在家打遊戲。
有人申請出國留學失敗,便全盤否定自己,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
還有人投資決策失誤,賠光了半輩子攢的積蓄,患上嚴重的抑鬱症。
他們走不出過往的陰影,也不願意活在當下,陷在痛苦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對此,作者引用了威廉·布裡奇斯在《轉變》中提出的一條公式:結束—迷茫—重生。
告別過去,直面迷茫,你會在全新的挑戰中重塑自我。
作者還在書中提出了一些建議,分享給大家:
1. 學會降低期待,釋懷生活的不如意。
書裡說,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在演講中提出:保持理智的最佳方法,就是徹底掌握悲觀主義。
承認人生的本質就是受苦,人類的本質就是墮落,能增加我們對生活的忍耐力。
作者在心理治療中,也經常勸來訪者:世事無常,苦難猶如一場無法預料的龍捲風。
與其盲目期待自己倖免於難,不如及早認清現實,重建當下的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裡,人心的變幻、生活的刁難,工作的壓力總是此起彼伏。
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以平常心對待得與失,不對任何人和事抱有過多幻想。
當你把期待降到最低,就不會沉浸在無謂的想像中,而是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確定的每件事。
2. 完全接納自己,釋懷自身的不完美。
作者曾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接受不完美的那一刻是什麼情境?
他流覽眾多網友的回答后,發現大多數人都提到了一種踏實的感覺。
他們接納了自己的缺點后,沒有絕望,也沒有放棄努力。
而是慢慢接受自己,控制情緒,腳踏實地經營起自己的生活。
由此,作者認為:全盤接納自己的不好,就是人生變好的開始。
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跟自己較勁,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陷入沒完沒了的內耗。
但這世上,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人人都無法事事周到,處處妥帖。
學會放下過多的苛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試著同自己握手言和。
不跟自己為難,接納真實自我,你會激發出自己身上更大的潛能。
3. 持續更新自我,釋懷過往的不明智。
作者發現,那些活得不快樂的人,習慣性地把“自我”當作一成不變的事物。
一旦犯了錯,他們就會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認為自己事事做不好,樣樣不如人。
但作者認為:自我並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我們在應對困難、做出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塑造出來的。
真正明智的人,不會因一次失誤就自暴自棄,而是懂得把錯誤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從今往後,給自己制定一個犯錯計劃,允許自己大胆嘗試,敢於出錯。
很認同一句話:“人不怕犯錯,出了錯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及時更新自我,從失誤中汲取經驗,你會在一次次跌倒后,蛻變得越來越強大。
▽
書中,有位老教授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少年時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中年時又創業失敗,債台高築。
可他從未被生活打敗,反而積極面對種種無可奈何,並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教職工作。
當他站在講臺上分享親身經歷時,他眼中的光,讓作者明白:
一個人的經歷、得失,都會融為他的人生經驗,指引他踏上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面對自身的不完美,外界的不如意,我們往往會本能地選擇抗拒,固執地不願接受。
然而,正是生命中的那些裂縫,警醒你擺脫隨波逐流的盲目,找尋真正想要的生活。
你經歷的苦與難,痛與悔,能讓你認識自己的局限,審視真實的內心,實現一場由內而外的自我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