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7.1、服糖后兩小時10.5、糖化血紅蛋白5.6%,是糖尿病嗎
更新于:2025-03-26 12:30:58

在醫院的內分泌門診,每天都有各種各樣因血糖問題前來諮詢的患者。這不,55歲的王先生前幾日就憂心忡忡地走進了診室。他自述最近這一個月,清晨空腹的時候,偶爾會有那麼一絲輕微的饑餓感,嘴巴也幹幹的。不過,倒也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大量飲水,或者頻繁跑廁所小便的情況。只是日常活動之後,疲勞感比以往強烈了許多,得好好休息一陣,才能緩過來。

醫生詳細詢問後得知,王先生家裡並沒有明顯的糖尿病家族史。近期除了這輕微的口渴和容易疲勞,也沒有出現食量增大,體重卻下降的現象。鑒於這些情況,醫生建議王先生進行系統檢查,並特別叮囑他,當晚12點之後,就不能再吃東西、喝水了,第二天一早要進行空腹檢查和糖耐量測試。

綜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醫生初步考慮王先生處於2型糖尿病的早期階段。空腹和餐后血糖都只是輕度升高,而糖化血紅蛋白正常。雖說糖化血紅蛋白數值偏低,或許是因為王先生近期在飲食等方面控制得還行,但空腹及餐后血糖的異常,已經在提示可能存在胰島素抵抗,或者胰島素分泌不足的情況。醫生又詳細詢問了王先生最近的生活狀態,看看是不是因為壓力過大,或者飲食習慣突然改變等外界因素導致血糖升高。經過一番問診調查,排除了這些外界干擾因素后,最終確診王先生處於糖尿病早期。

既然確診了,接下來就是制定治療方案。醫生針對王先生的情況,給他進行了詳細的飲食指導,建議他遵循低糖、低脂、高纖維的飲食原則。同時,鼓勵王先生增加日常的體力活動。考慮到王先生目前血糖控制還處於早期階段,醫生決定先從生活方式調整入手。要是通過這種方式,血糖控制不理想,後續可能就需要口服藥物了。

## 確診糖尿病的依據

診斷糖尿病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得綜合患者的癥狀、體征,還有不同的血糖指標來全面評估。依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的確診標準包含多個方面。

### 典型癥狀

如果患者出現多飲、多尿、多食,同時體重還減輕了,一旦有這些典型癥狀,就需要高度懷疑糖尿病的可能。

### 血糖指標

這裡主要涉及空腹血糖、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以及隨機血糖。具體來說,空腹血糖要是≥7 mmol/L,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11.1 mmol/L,又或者隨機血糖≥11.1 mmol/L,只要這三個血糖指標里,有一個異常,就可以考慮糖尿病的診斷。

回到王先生的情況,他的空腹血糖7.1mmol/L,已經符合了診斷標準,而且他也有糖尿病相關的一些臨床癥狀,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可以確診為糖尿病。再看他糖負荷2小時血糖為10.5mmol/L,雖然這個數值不符合糖尿病的確診標準,但卻符合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糖尿病前期,指的就是如果不加以干預,大概率會發展成糖尿病的這麼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血糖已經出現異常了,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空腹血糖受損(IFG),這種情況下,空腹血糖在6.1~7.0mmol/L,糖負荷2小時血糖小於7.8mmol/L。另一種類型是,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可糖負荷2小時血糖卻在7.8~11.1mmol/L,這被稱作糖耐量損傷。王先生糖負荷2小時血糖為10.5mol/L,說明他正處於糖耐量減低階段,再結合他的空腹血糖7.1mmol/L,完全可以確診他處於糖尿病早期階段。

再講講糖化血紅蛋白,這項檢測可太重要了,它能幫助評估病人的血糖管理是否到位。要是糖化血紅蛋白水準較高,那就說明患者的血糖控制可能出了問題,醫生會據此調整用藥方案,或者給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建議,目的就是降低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通過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糖尿病患者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病情,從而採取相應措施,把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內。王先生的糖化血紅蛋白值是5.6%,處於正常範圍,這表明在過去8 - 12周內,他的平均血糖控制得相當不錯。

## 糖尿病初期不建議直接用藥的原因

就拿王先生來說,根據他的血糖檢查結果,被確診為糖尿病早期階段。醫生為他制定的個人化治療方案,主要以改變生活方式為主,並沒有一開始就使用藥物治療。在糖尿病初期,之所以不建議直接用藥,原因主要有以下這些。

### 生活方式調整可控制血糖

在糖尿病初期,有些患者的血糖升高情況可能還不算嚴重,身體幾乎沒有明顯癥狀,對機體的損傷也比較小。像這種情況,通過一些簡單的生活方式調整,就有可能讓血糖水準得到改善,不一定非得馬上用藥。比如說,改變飲食習慣,控制好體重,增加日常運動量等,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緩解病情。從王先生的血糖數據就能看出,他的空腹血糖為7.1mmol/L,只是略超過確診標準,而糖化血紅蛋白在正常範圍內,這就很好地表明,在過去兩三個月里,他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還不錯。所以,對於王先生這種情況,只要嚴格把控生活方式,是很有希望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的。

### 藥物存在副作用和風險

大家都知道,藥物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藥毒性。在糖尿病早期階段,既然通過生活方式把控就能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那就沒必要急著用藥。過早用藥,反而可能讓患者承受藥物帶來的潛在藥毒性風險。所以,盡量延遲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少這些潛在風險。

### 初期用藥易致藥物耐藥性

在糖尿病剛開始的時候,要是過早使用藥物治療,機體可能會慢慢對藥物產生耐藥性。這樣一來,以後想要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就需要更高劑量的藥物,不僅治療成本會提高,治療難度也會增加。

### 生活方式干預利於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控制的慢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在飲食、運動、用藥等多個方面進行持續管理。在往後漫長的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生活方式的干預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早期階段,先通過單純的生活方式干預來控制病情,可以説明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管理疾病的能力。這對於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品質,有著極大的説明。

所以說,在糖尿病初期不建議直接使用藥物治療,主要是為了最大程度減少患者可能面臨的風險和副作用。同時,通過生活方式調整,以及培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能夠説明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品質。當然,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都得根據具體病情,在醫生的專業建議下,進行個人化制定,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雖說糖尿病初期一般不建議直接用藥,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是要優先考慮非藥物治療。這麼做,不僅能提高後續治療的效果,還能提升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效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那具體該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呢?

## 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方法

### 增強疾病認知

慢性病和急性病可不一樣,它的癥狀發展比較緩慢,不會一下子就給生活帶來嚴重困擾,這就導致很多人容易對它掉以輕心,覺得不用太在意。但實際上,糖尿病對身體的損害是全方位的。要是不及時控制,很可能成為某些急症的導火索。比如說,糖尿病會影響心血管系統,讓血液黏稠度升高,促使血栓或斑塊形成。一旦這些血栓或斑塊破裂,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發生風險就會大大增加。所以,建議患者一定要提高對糖尿病的認知,全面深入地瞭解它的癥狀、病程發展、併發症、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手段等等。

### 保持與醫生的溝通

醫患之間保持有效的溝通,對提高患者治療疾病的效率有著極大的説明,也能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通過密切溝通,醫生能及時瞭解患者的病程發展,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醫生也能更好地督促患者配合治療。這種溝通交流,還能讓患者有很高的參與感,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意義重大。

### 堅持自測血糖

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依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血糖自測方案。在家中,患者可以自行監測血糖變化,並把這些數據詳細記錄下來。這些記錄能方便醫生瞭解患者過去血糖的波動情況,對調整治療方案很有説明。自測血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患者直觀地看到血糖變化,這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治療動力,讓他們的治療意願更強烈,治療依從性也會隨之提高。要是發現隨機血糖超過11.1mmol/L,一定要及時告知醫生,以便調整治療方法,讓血糖穩定在正常範圍。

### 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就像是對患者前段時間治療效果的一次檢驗。檢查結果能給患者反饋,理想的結果能激勵患者,不理想的結果也能督促患者更積極地配合治療,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定期檢查還有助於瞭解病程發展,篩查是否出現糖尿病併發症,能及時發現疾病早期的惡性發展趨勢。通常,糖尿病患者不僅要定期進行血糖監測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還需要進行眼底檢查、足底檢查以及腎功能檢查,以此來全面篩查併發症。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