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最開始發生時,人可能會感覺3處不對勁,可惜有些人都忽視了
更新于:2025-03-26 15:05:58

中風,作為一種突發的腦血管疾病,它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就讓一個人失去生活的自主能力,甚至導致嚴重的死亡風險。而最可怕的,正是中風的前兆。

有時,人在中風即將來臨的前期,會感到身體有些“不對勁”的信號,然而因為這些癥狀太微妙,往往被忽視,錯失了最佳的就醫時機。

許多人在回想起發病之前的情形時,才發覺自己早已有了些許異樣之感,然而他們卻未曾予以重視。

作為一名長期在醫院工作的醫生,經歷了太多類似的病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那些中風的“早期信號”,説明大家更早發現異常,避免悲劇發生。

中風通常分為兩種類型: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通常是因為血管堵塞,導致腦部缺血,而出血性中風則是由於血管破裂,導致血液外溢進入腦組織。

無論是哪種類型,癥狀的出現並不是立刻發生的,而是有一些先兆的信號,這些信號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可能只是“小毛病”,導致他們忽略了這一警告。

在我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很多患者在中風發生前的幾小時甚至幾天內,都會有一些身體不適的反應。

然而,因相關知識匱乏,此事往往未得到足夠重視,故而,今日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常見的中風前期預警信號。

突然感到一側面部或手腳麻木

有一位患者曾經告訴我,他在一周前,突然感覺左側臉部麻木,接著是手臂和腿部的麻木感。他起初並未在意,只當是久坐或過度勞累所致,豈料,這竟是中風的前兆。

事實上,中風最初的表現之一就是身體的一側出現麻木感,這種麻木通常會迅速而明顯地影響到面部、手臂和腿部。

麻木感不同於普通的疲勞,它通常會伴隨著一種突發的、不明原因的失靈感。若突然察覺自身某一側肢體或面部有麻木之感,又無合理的解釋時,務必重視起來。

對於這類早期信號,很多人容易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這是平時累積的癥狀,或者是睡姿不當導致的壓迫感,但麻木持續不消失或逐漸加重時,就不能掉以輕心了。

語言表達出現困難或含糊不清

另一個中風早期常見癥狀為突然的語言障礙,具體體現為言語含糊、發音失准,甚至難以表達自身想法。

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幾分鐘或幾小時,但很多人會誤認為是自己疲勞,或者只是偶爾的口吃,然而,這些可能是中風的先兆。

我曾經接診過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在一天早晨突然感到自己說話有些不清晰,甚至自己都聽不清楚自己在說什麼。

她開始覺得很不舒服,但並沒有重視,認為是可能是因為昨晚睡得不好,語言不清只是短暫的現象,可不久後,她的語言能力完全喪失,最終被送到醫院,診斷為中風。

通過及時的治療,雖然她的語言能力恢復了一部分,但如果她早些關注到這種癥狀,也許能避免嚴重的後果。

中風患者的語言障礙往往發生在突如其來的幾分鐘內,並且這種含糊不清的情況通常不會自行緩解。若您或身旁之人突然察覺自己言語含糊,表意不清,務必即刻就醫,切不可等閒視之。

突然失去平衡或走路困難

第三種常見的中風前兆是身體的平衡出現問題。比如,走路時突然感到一側的腿腳不聽使喚,站立時容易搖晃,甚至會跌倒。這種感覺往往表現為一側肢體或者面部失去協調,進而致使身體喪失平衡感。

我曾接診過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在下午走進餐廳時,突然發現自己一側的腿腳開始不靈活,走路有些搖晃,甚至一度摔倒在地。

起初他以為是自己的血糖過低導致的反應,便沒有立刻就醫。數小時過去,他的癥狀依舊未見好轉,言語含混、身體麻木等情況開始顯現,直到這時才被緊急送醫。最終,檢查結果確認他患上了缺血性中風。

若你或身边之人,突然有站立不穩、行走困難之狀,抑或發覺有明顯暈眩感,務必要盡早就診,接受腦部檢查。

中風是一個突然發生的疾病,但也並非無法預防,早期的警惕性,及時的檢查,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預防中風的有效手段。

長期高血壓與高血糖乃誘發中風的兩大關鍵危險因素,故而,應定期檢測血壓、血糖,將其維持於正常範圍,從而規避相關風險。

高膽固醇與高血脂乃致使血管堵塞的關鍵因素,定期檢查心血管健康情況,及時管控血脂水準,能有效降低中風發生的風險。

戒煙限酒、規避過度壓力、規律作息、保持平和心態,這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習慣,實則能有效削減中風風險,生活中的小細節,常常對健康有著重要影響。

中風作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往往在發生之前會有一些輕微的預兆。若能及時察覺這些早期信號,便可在最關鍵之時採取措施,從而有效避免或減輕中風危害。

對於日常生活中感覺身體某些部位異樣者,切莫忽視這些細微癥狀,保持警覺,定期體檢且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方可真正保護自己,遠離中風威脅。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中風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