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收好!各年齡段血壓、血糖、血脂、尿酸對照值,看看你是否達標
更新于:2025-03-26 10:56:41

慢性疾病,可以說是導致人類死亡、殘疾的“主力軍”之一,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以及經濟負擔。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因慢性疾病死亡的人數佔了總死亡人數的89%,也就是說,每10個因病去世的人當中就有9個是因為慢性病死亡。

足以見得,慢性病的預防應該被我們提上日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不同年齡段,關於慢性疾病的一些指標。

一、各年齡段血壓、血糖、血脂、尿酸對照表全在這…

血壓、血脂、血糖、尿酸這4項指標是衡量我們身體健康情況的基礎,而年齡階段的不同,關於這4項指標也會有所不同,為了健康問題,對照著去預防慢性疾病吧。

1、血壓

血壓超出標準,可損害血管、心臟腎臟等各個器官組織,提升卒中發生幾率;但你別以為只有血壓高才會給身體造成傷害,血壓低於標準,可導致局部血液、氧氣供應不足,產生眩暈、無力、甚至暈厥等表現,同時也可提升卒中發生幾率。所以最好保持血壓平穩,而不同的年齡、性別血壓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數據來自:中國高血壓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楊傳華

注意:一次血壓測量超標,不一定就是高血壓,因為血壓測值可受情緒激動、緊張、運動、氣溫等多種因素影響,所以需要多次測量,如都超出標準,則為高血壓。

2、血糖

血糖超出標準,可導致大血管病變,如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基底動脈、腎動脈及周圍動脈等動脈粥樣硬化,大約有70%-80%的糖尿病患者就是因此死亡。尤其是動脈粥樣硬化症病情較重、病死率高;而血糖太低,癥狀比較輕的可出現記憶力下降、反應變慢、失智、昏迷,嚴重的可直接危及生命。所以控制好血糖對健康也很關鍵,一般來說,血糖主要以空腹、餐后血糖2個數值作為參考,具體如下:

3、血脂

血脂要是超出標準太多,可導致血液變得粘稠,進而沉積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小“斑塊”,隨時間發展,這些小斑塊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可堵塞血管,減慢血流速度,嚴重的還會導致血流中斷,帶來嚴重後果。

血脂太低,可增加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的幾率。所以想要身體健康,血脂指標也要控制好,具體如下:

4、尿酸

尿酸超出參考指標太多,很容易導致痛風,一般來說,當血尿酸>390mol/l,即屬於高尿酸血症的範疇,而絕大部分痛風患者的尿酸值都>420mol/l。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對照一下,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去正規醫院檢查確診一下,然後針對性的調理,爭取早日恢復正常指標,從而降低慢性疾病給我們帶來的傷害。

二、預防慢性病,從“吃”和“動”兩方面來預防

鑒於慢性疾病的高發率、高致死率,所以我們主要還是以預防為主,而想要預防慢性病,可從這兩方面下手:

• 

營養學專家們認為飲食搭配不均衡與慢性病,其中包括引發我國居民死亡前三位的心腦血管、糖尿病、癌症的發生有著很直接的關係。

所以想要預防慢性病,還要根據膳食結構的變遷和健康、個人病史等具體情況,制定個人化的飲食方案。

首先,要保證主食的攝入量,這裡主要指谷薯類食物,建議1天攝入250g~400g,這類不僅含豐富碳水化合物,還含維生素B、礦物質、膳食纖維和蛋白質,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風險。

其次,多吃蔬菜。蔬菜當中含大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建議1天至少攝入300-500g,尤其是深色蔬菜,至少要佔一半,可説明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等多種慢性病的發病幾率。

此外,適量攝入奶類,奶類含大量鈣、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等營養素,對預防骨質疏鬆等慢性病有一定説明,所以也要適量攝入,一般來說至少300g/天。

除此之外,人老了后,要盡量控制紅肉攝入,而盡量保持以水產類、魚肉、禽肉為主的肉食結構

• 

大量研究都證實,堅持鍛煉,可有效預防與輔助治療多種慢性疾病

我們以糖尿病舉例,運動可促進肌肉組織的血液迴圈,提升肌肉被啟動的胰島素受體數量,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轉運和利用,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其次適當運動還可以鍛煉全身的肌肉,使肌肉纖維增粗,增大血管口徑,增強管壁彈性,增加血流量,從而達到降壓效果,同時運動還有助於穩定情緒,使心情舒暢,對控制血壓也有説明。

此外,適當運動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消耗過多膽固醇,降低LDL水平以及甘油三酯,從而達到降脂目的。

所以想要預防慢性病,堅持鍛煉是很有效的一項方法,不過在運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是老年人。

老年人體質以及體能隨年齡增長都有所下降,所以運動時主要以平緩運動為主,如游泳、步行、廣場舞、自行車、瑜伽等,可適當結合一些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網球等。

慢性疾病發病率高,致死率高,大家要多加上心,平時多關注自身健康,發現異常及時就醫,同時做好預防工作,多運動,同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些對預防慢性病都是很重要的。

  參考資料:

  [1] 《快收好!各年齡段血壓、血糖、血脂、尿酸對照表全在這→》.中國婦女報.2021-02-04

  [2] 《慢性病與飲食的關係》.融康惠眾.2018-02-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