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遇到兩個朋友,有相似的遭遇,但結果卻大不相同。
小A有癌症家族史,父親、祖父、大伯都因肺癌去世,做了基因檢測后發現,患癌幾率大。後來小A按醫生的建議每年按時體檢,可在40歲那年,還是得了肺癌,不久後就離世了。
小H也有癌症家族史,她媽媽患有乳腺癌,她當即也去做了基因檢測,發現風險較高,她沒有像茱莉那樣切除雙乳保全自己,而是此後特別注重生活習慣,堅持低脂、低熱量飲食,維持穩定的體重,每年篩查,如今她仍然活得很好,每年的檢查結果也很正常。
這兩個案例都涉及到一個詞——家族史。癌症源於基因突變,有一部分突變會隨著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導致他們“易感”。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癌症易感”的人群又何止他們……
一、這9種人容易得癌,你是其中之一嗎?
“癌症候選人”可不是什麼光榮的事蹟,以下9種人最容易招惹細胞“黑化”,如果減少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癌細胞自然就會對你“避而不見”。
無酒不歡者:好酒之人,大多誤以為酒精最多僅是傷傷“胃”,傷傷“肝”。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吳焱主任表示,近些年研究和跟蹤調查卻發現,酒精不僅和肝癌有密切聯繫,還會增加上消化道/呼吸道癌症、肺癌、乳腺癌、結直腸腫瘤以及黑色素瘤等癌症的發生風險。
有癌症家族史:不少惡性腫瘤都具有遺傳性,例如乳腺癌、肺癌、食道癌、結腸癌等。家族中有親屬曾患過此類癌症,後代患上該癌症的風險就比常人更高。
吸煙者:煙草中的有害成分,相信無需再跟大家多做敘述了。煙草裡面有60種以上的成分有確鑿證據證明這些成分會增加患癌幾率。吸煙者不僅本人患癌風險增加,更讓暴露在其二手煙和三手煙的人群也成為了風險受害者。
經常熬夜的人:有人因為工作不得不熬夜,但也有人為了追逐潮流,成為了“夜貓一族”。 英國科學癌症研究中心發現,癌症發病率趨於年輕化,大多是由於這類人經常夜晚超過12點都不睡覺,造成了人體生物鍾紊亂。
愛吃肉食的人:肉食主義者三餐裡面沒有肉,感覺就好像沒吃飯一樣。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指出,每天以肉為主食的女性,患肺癌的比例比少量食肉者高出2.5倍。
維生素缺乏的人:人體的維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癌症。研究顯示,不愛吃胡蘿蔔的人,肺癌的發病率比大量食用胡蘿蔔者要高7倍。缺乏維生素A,患肺癌、胃癌的可能性很大;葉酸與維生素B2缺乏,是食管癌高發的重要原因。
長期接觸致癌物質的人:一方面是職業病引發的腫瘤,如:石棉工人、放射線工作者、印刷廠工人、礦石採挖等;另一方面是生活中接觸到致癌物質,如:長期染髮、長期喜歡吃燒烤、醃制食物,長期吸入油煙等。
過於肥胖的人:肥胖者不僅有三高的危險,還會增加食道癌、胰腺癌、直腸癌、乳腺癌等風險。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資料發現,肥胖女性患結腸癌的危險係數高出兩倍。
C型性格的人:C型性格指內向、過於克制、壓抑的,不擅長表達及發洩自己的情緒。這類性格的人因長期壓抑,常常焦慮、抑鬱,易引起免疫功能減退,內分泌紊亂,從而引發膽囊炎、膽石症、消化系統疾病。
二、高危人群預防“三步走”
以上9類人群具有發生癌症的高度危險性,想要警惕癌症發生,這“三步”一步都不能少:
1.制定體檢方案
上海癌症研究發現,“夫妻癌”的比例佔到5%,這與夫妻常年保持同一環境、同一生活習慣導致。像這類諸如40歲以上人群(無論男女)、有家族癌症史、長期共同生活在不健康生活習慣環境下等,定期都要進行防癌檢查。如患有胃炎、腸炎等慢性疾病,可以定期進行內鏡檢查;40歲以上女性可選擇卵巢癌、宮頸癌、乳腺癌的檢查專案,男性若有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的,應針對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體檢。
2.及時注射疫苗
注射疫苗是預防癌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部分癌症與某些病毒的關聯已經得到證實,針對這些癌症,注射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措施。例如: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預防乙肝病毒傳播;HPV疫苗,青年男女都可以注射,有助於預防宮頸癌和其他生殖器腫瘤。
3.糾正不良習慣
不良的生活習慣相當於讓細胞“加速”癌變。生活中很多我們不經意的小事,例如:愛吃熱食、愛喝滾燙的熱茶、偏好重口味食品、久坐不動、經常熬夜等都會對身體內臟造成負擔,誘發各種癌症的發生。想要預防癌症,一定保證飲食均衡,不要吃過燙的食物,夜晚準時上床睡覺,每周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逐漸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曾說過:人生而帶癌,從出生開始,我們身上就帶著癌細胞。腫瘤並不可怕,三分之一是可以預防的,而預防的最好方式,就是從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
參考資料:
[1] 《常喝酒容易得癌症嗎?來算算飲酒的利弊》. 澎湃身體 .2017-09-03
[2] 《只有醫生才知道的真相:9種人註定得癌症 無藥可救》.生命時報.2015-08-28
[3] 《預防癌症先做到七件事》.生命時報.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