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最近被一條視頻氣得不輕,視頻里博主聲稱用室內甲醛檢測試劑盒測出食用菌含有大量甲醛,還說吃了會得白血病。李叔看完后,立刻把視頻轉發到家族群裡,親戚朋友們瞬間炸開了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熱火朝天:“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真讓人揪心啊!”“連蘑菇都不能吃了?金針菇、海鮮菇都沒逃過?那其他蔬菜還能不能吃?”“怎麼連素菜都出問題了,前段時間還說娃娃菜有甲醛,到底還有什麼食材是安全的?”……一時間,整個家族群都陷入了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之中。
“甲醛菜”:謠言還是真相?
甲醛,這個無色卻有著特殊刺激氣味的氣體,早已被證實對人類有致癌作用,長期接觸它,患癌風險確實會增加。那麼,蔬菜里真的會添加甲醛嗎?答案是否定的!
科信食品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的鍾凱站出來闢謠了。在蔬菜上添加甲醛,是國家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一旦發現,商家將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即使有不法商家偷偷添加甲醛,殘留量也會很低。因為甲醛本身是個“急性子”,它很容易揮發,在運輸、儲存和烹飪過程中,大部分甲醛都會悄悄溜走。而且,甲醛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通過吸入,日常少量攝入甲醛,並不會引發急性中毒。
另外,蔬菜在生長過程中,自身也會產生一些內源性的甲醛,但含量極少,就像大海裡的一滴水,根本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甲醛菜”只是極個別現象,成本高又違法,大家在正規場所購買蔬菜,完全不必過於擔心。
蘑菇、蒜薹、娃娃菜:真的不能吃了嗎?
關於甲醛菜的傳言在網路上屢見不鮮,其中蘑菇、蒜薹和娃娃菜是被提及最多的三種蔬菜,傳言稱它們不僅有毒還致癌,這是真的嗎?
蘑菇:微量甲醛不足為懼
蘑菇是網傳視頻中的“主角”,很多博主用試劑盒測出蘑菇含有甲醛,難道蘑菇真的不能吃了?其實,蘑菇等食用菌會根據自身環境變化產生微量甲醛,這和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微量尿素是一個道理。而且,日常食用蘑菇前,大家都會進行沖洗,甲醛又易溶於水,很快就會被清洗掉,根本不足以對健康造成威脅。
蒜薹:白色液體不是甲醛
網路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視頻:工人們全副武裝,將蒜薹尾部浸入白色液體。有人說這是在泡甲醛,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種白色液體是蒜薹保鮮劑,主要成分是咪鮮胺。它就像蒜薹的“保護盾”,可以抑制蒜薹儲存期間的黴變和老化,結合冷庫儲存,能讓蒜薹的儲存期延長至8個月左右。
咪鮮胺是一種廣譜、高效的殺菌劑,它在常溫下的半衰期約10天,1個月後可降解90%。冷庫儲存70天就能降解90%,經過8個月的儲存,咪鮮胺的殘留基本都降解了,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它會威脅健康。
娃娃菜:甲醛浸泡不可信
還有傳言說,很多商家為了讓娃娃菜賣相好看、儲存時間更久,會浸泡甲醛后再售賣。但這個說法並不可信。前面已經提到,蔬菜用甲醛是違法的,很少有商家會為了這點利益鋌而走險。而且,甲醛本身味道刺鼻,如果商家真的大量使用甲醛,很容易被人們聞出來。
室內甲醛檢測盒測農產品,靠譜嗎?
網路時代,信息傳播迅速,但也魚龍混雜。為了博眼球、博流量,一些假冒的“科學博主”用不靠譜的實驗誤導了不少觀眾。試劑盒測量蔬菜上的甲醛,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宋春艷指出,甲醛試劑盒主要是用於測量室內、傢俱等特定空間內的甲醛含量,它對環境的要求很苛刻,一旦環境條件不滿足,檢測結果就會受到影響,就像在不合適的土壤里種花,花很難茁壯成長。
為了驗證網傳方法的不嚴謹性,宋所長和同事按照視頻博主所用的方法步驟進行了實驗,用試劑盒對多種菌菇進行檢測,還另做了一個無水乙醇空白實驗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根本不含甲醛的無水乙醇居然顯示甲醛超標,可見這個方法得到的結果是不可信的。
之後,宋所長又按照科學嚴格的實驗方法,對幾種蘑菇和生菜進行甲醛檢測,結果發現甲醛含量微乎其微,蔬菜中自然代謝產生的甲醛,安全風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大家還是不放心,怎樣才能更好地去除農產品中自身代謝產生的微量甲醛呢?有兩個小妙招:一是甲醛可溶於水,在購買回來后可多次對蔬菜進行清洗、浸泡;二是甲醛遇熱也會被化解,所以日常烹飪蔬菜的時候要完全煮熟,這樣對於去除殘留也很有效。
選購蔬菜,記住這3個原則
想要篩選出健康蔬菜,除了去大型超市、正規農貿市場以外,還要學會一些選購技巧,做好這三點。
一是聞,正常的蔬菜應該有蔬菜的清香味,如果聞到有特殊濃烈的異味,那這菜可能就有問題,不建議購買;
二是看,蔬菜的顏色並非越豔麗越好,也不要購買形狀異常的蔬菜,購買正常顏色和形態的為宜;
三是摸,蔬菜表面應該有其特殊的紋路,如果摸起來沒有任何紋路很光滑,那這菜可能就不太對勁,不建議購買。
蔬菜是公认的健康食品,價格親民,營養豐富,每日吃夠蔬菜量有益健康。生活中,“蔬菜有害論”時不時就會出現在大眾眼前,但很多都是不實的。對此,大家要學會甄別,理性看待。
校對 黃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