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最終往往選擇隱退江湖,武俠文學作品中哪個角色的隱退方式你覺得最完美?
更新于:2025-03-25 23:33:25

金庸自己給的最完美歸隱,是韋小寶。

金庸小說歸隱大體可分二類,前後期。

第一種歸隱,是豪俠歸隱。

《書劍恩仇錄》結尾,紅花會被乾隆背叛,香香公主死去。陳家洛們西域歸隱,威風豪氣,但鬱郁。

《碧血劍》結尾,袁承志親眼看明朝滅亡,李自成起而又衰,很是絕望,出海歸隱——題外話,袁承志歸隱海外,是1950年代的金庸自況。他後來在《袁崇煥評傳》裡寫道:

“《碧血劍》中的袁承志,在性格上只是一個平凡人物。他沒有抗拒艱難時世的勇氣,受了挫折后逃避海外,就像我們大多數在海外的人一樣。”

《射鵰英雄傳》結尾,郭靖黃蓉去了桃花島。結尾寫得感傷:他倆完滿了,但世人還是辛苦。

大俠們歸隱時,大多還心存天下:

個人情感相對有著落(陳家洛畢竟還有霍青桐),但對世事無奈。

第二種歸隱,是求自在灑脫。

《神雕俠侶》,楊過一直在抗爭:和自己的身世,和自己的心結,和世人的偏见。

結尾,楊過在華山絕頂很帥氣地“Ryo Imaban,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 就此別 過。”然後就“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雕俠侶絕跡江湖”了。

《倚天屠龍記》結尾,張無忌在江湖上獲得了一切,但也明確不想摻和明教大事了,於是歸隱,給趙敏畫眉毛去了。

《連城訣》結尾,狄雲看了太多爾虞我詐,帶著戚芳的孩子回雪谷,遇到水笙。那是兩個被世道人心折磨慘了的人,想離群索居。

《笑傲江湖》,令狐沖天生的隱士,無意間參與了江湖鬥爭,被少林武當拉攏,被任我行當做奪位的棋子;最後五嶽劍派與任我行一時俱盡,他才終於能歸隱。這已是個童話結局了。

其實金庸這兩種歸隱姿態,也顯出時代波瀾與他自己的心緒。

他在1950年代的小說,陳家洛袁崇煥郭靖,都還有豪俠之風,大義之姿,心存天下——哪怕陳家洛志大才疏。歸隱多少帶著一點不完滿的缺憾。

他在1960年代的小說,楊過張無忌狄雲令狐沖,都不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性格;即便楊過受了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感召,最後求的也是個人灑脫

《鹿鼎記》,已有的一切俠骨英風都消失了。陳近南作為最後的大俠,又一個“陳總舵主”,大志未伸就冤死了。

韋小寶位極人臣,八面玲瓏,但也看穿了從朝廷到江湖的世道人心。

最後被諸位大儒請命推戴黃袍加身時,他也放棄了。

比起令狐沖們,韋小寶是主動歸隱;姿態沒那麼瀟灑,但很實在。

他對顧炎武們說,自己就是要享受人生,不想那麼多虛的大義名分。

陳近南死時韋小寶最後一次大哭,覺得自己成了孤兒,算是對那個大俠時代的告別。

但從此他也真正通透了。

隨著韋小寶歸隱,巨集大敘事的俠客世界至此結束。這是金庸給自己所有小說做的結尾,肯定也是他認定的,最完美的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