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30 日湯加附近發生 7.3 地震,為何近期強震連發?它們有關聯嗎?未來地震會更頻繁嗎?
更新于:2025-04-02 09:50:01

「近期地震頻發,地球到了地震活躍期了嗎,未來地震會更頻繁嗎」,知乎的月經問題。

答案往往都差不多:

(1)通過羅列一堆數據,告訴你最近的地震頻次屬於正常水準,不算超標;

(2)時間尺度問題,你的時間觀念,相對地球的地質構造事件來說,太短;

(3)你感覺錯了,你的感覺會受到各種其他因素的干擾,你覺得地震多,可能是被熱搜和營銷號“騙”了;

(4)暫時誰都預測不了,凡是說可以準確預測短期地震的都是騙子,老祖宗的智慧也不行;

(5)專家們回去加強研究,大眾要理性對待,提高防範意識。

然後的結論是:

當前地震活動屬於正常波動範圍,無明顯證據表明地球進入“活躍期”。未來地震頻率是否增加需依賴長期觀測,是否會對某一區域地震活動帶來更廣泛的影響尚需加強監測與研判,但科學界普遍認為短期內不會顯著變化。公眾應理性看待地震風險,同時通過提升防災能力降低潛在損失。

上述回答基本適用於所有類似「最近地震頻發,地球到了地震活躍期了嗎,未來地震會更頻繁嗎」的提問。

大家看多了,也覺得沒意思,甚至會覺得地震局不作為,地質學是偽科學。

其實不然。

面對公眾,專家們通常習慣於打破公眾憑感覺建立的聯繫。

這樣,可以較低的解釋成本,減少誤解和謠言的滋生和傳播,省得引發大眾的恐慌,最後還落得專家們的不是。

例如:氣候和地震有沒有聯繫?這裡的地震會不會引起那裡的地震?

面對這些問題,通常的回答是,沒有明顯證據可以證明,大家洗洗睡吧。

回到科研圈內,專家們又喜歡憑感覺建立聯繫。

剛剛在公眾面前打破的聯繫,回到辦公室後,又絞盡腦汁地想要建立起來。

這正是科研工作者的任務,提出問題,建立聯繫,不斷試錯,不斷接近真相。

很多著名的理論,剛開始的靈感,並非是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理性分析,而是一時的靈光乍現,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物搭建起聯繫。

這需要深厚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大量的時間去驗證和試錯,而且大部分的聯繫是沒有結果的。

最後建立的聯繫可能是錯的,但只要想法好,不一定會影響科研人員發文章。

現有的數據似乎不太能明顯證據,上數值類比!

模擬結果可行,提個新的模型!

模型出來了,趕緊寫文章!

剩下的,就取決於同行評審人的態度了。

做研究時可以腦洞大開,例如研究降雨-雪量與地震活動的關係,颱風引起地震,氣候影響山脈隆升等等,這些都有Nature、Science級別的文章。

但是,面對公眾,沒有明確科學結論的事情,誰都不敢張口就來。

因為,行銷號和標題黨隨時會出手。

回到問題上,緬甸7.9級地震和湯加7.3地震,它們之間有關聯嗎?

這其實是個好問題。

這兩個地震看似不太可能有什麼聯繫:

緬甸7.9地震,發震斷裂為實皆斷裂,是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匯聚的結果。長期以來,實皆斷裂作為板塊相互作用的邊界,承受了板塊運動產生的大量構造應力,地震活動正是構造應力釋放所致。

本次地震就是印度板塊與巽他板塊相對運動導致的走滑型地震。

湯加7.3地震,發生在南太平洋湯加海溝俯衝帶,是太平洋板塊向澳大利亞板塊俯衝引起的俯衝擠壓型地震。

一個發生在陸地,一個發生在大洋;一個是走滑型地震,一個是擠壓型地震;一個是板塊內部地震,一個是板塊邊界地震;一個是印度板塊向北側歐亞大陸匯聚導致的側向應力釋放,一個是太平洋板塊向西側澳大利亞板塊俯衝的結果。

二者相隔數千公里,處於不同的地質構造帶,而且板塊運動機制不同,顯然不存在直接關係。

但二者之間似乎又存在一些潛在的聯繫。

問題關鍵在於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

許多簡易的全球板塊劃分圖中,能夠清晰地看出二者屬於同一個大板塊——印-澳板塊或叫印度洋板塊)。

2天時間,2個超過7級的大地震,發生在同一個板塊的兩端。

如果說完全沒有聯繫,恐怕也不絕對。

有學者認為印度板塊向北彙聚與西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之間的聯繫,有學者認為太平洋板塊東側和西側的俯衝方式之間存在聯繫,還有的學者認為六千五百萬年前印度德幹高原大火成岩省與墨西哥灣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之間存在聯繫……

還存在諸多類似「隔山打牛」或「蝴蝶效應」的地學研究。

印度洋板塊兩端,近乎同時的構造活動就沒有任何關係?確實不好說。

當然,事情遠比這些要複雜得多。

印度洋板塊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由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摩羯板塊等多個次級板塊構成。

在稍微詳細點的全球板塊劃分圖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經歷過非常複雜的板塊構造演化。

1.2億年前,澳大利亞-南極板塊和大印度板塊是2個完全獨立的陸塊,從東岡瓦納大陸裂出。

此後經歷多次板塊重組,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合併形成單一的印-澳板塊,如下圖所示:

如今,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之間沒有明確的板塊邊界(如海溝或斷裂帶),而是通過擴散型邊界(如東印度洋海嶺)和大洋岩石圈板內變形帶(如東印度洋變形區)實現應力調整。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之間的應力差異逐漸增大,許多科學家認為它們已經分離成為兩個獨立的板塊,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聯動性。

因此,暫時沒人敢說這兩次地震之間一定有關聯,因為尋找證據太難了,也需要時間去論證。

只能說在現有的地學理論下,它們之間可能很難找到有一定信服力的聯繫。

(PS:有些民科大佬自稱掌握了可以解釋一切的大統一理論,建議大家敬而遠之。)

但是,這確實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需要相關科研人員去慢慢揭秘。

未來,你可以沒事翻翻Nature或Science等期刊,或許會有科學家能找到二者之間的聯繫。

至於,為何近期強震連發?未來地震會更頻繁嗎?

請自行套用本文開頭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