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隱士,你的腦海中是否冒出了一位似乎和整個世界都不在同一圖層的仙人,或是一位躬耕田園的苦行僧?然而,事實絕非如此!假如古代隱士有朋友圈,王維曬出依山傍水豪華別墅區日常vlog,嵇康曬出打鐵視頻配上《孤勇者》BGM。原來隱士才是頂流生活家!
來源:《大唐詩人傳》
01
隱士≠苦行僧,而是古代版生活博主
隱居山林並非饑一頓飽一頓的荒野求生,隱士們也並非衣衫襤褸的苦行僧,他們借著“歸隱”的生活在深山中當起了愜意滿滿的生活博主。手作生活、傭人團隊、超大別墅……每一項都精準戳中了現代人的理想生活想像。
三國時期的嵇康,在《世說新語》中是這樣一位儒雅的國民偶像: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這簡直就是一位人見人愛,車見車爆胎的絕世美男頂流idol啊!
誰又能想到這樣一位玉樹臨風的翩翩公子,背後其實是打鐵這些都來的呀!《晉書·嵇康傳》曾記載:
“性絕巧而好鍛。宅中有一柳樹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鍛。”
想像一下,一個炎熱的夏日,在茂盛的柳樹蔭下,一位美男子竟在自家宅中奮力打鐵,這是何等的反差啊!若是這樣一位“反差達人”開始售賣自己的作品,“嵇康牌”手作鐵具定會紅極一時,成為千金難買、一具難求的火爆商品,“嵇康粉絲後援會”的專屬應援物也將成為正主親手打制的鐵具。
來源:視覺中國
陶淵明可謂隱士這一形象的重要代表,他“絕俗”於世,秉持著儒家的安貧樂道與道家的淡泊曠達,在田園之隱中獲得精神的慰藉,成為卓絕古今的隱者典範。
相較於其餘士族,陶淵明的生活過得屬實清貧,可以稱得上“貧居乏人工,灌木荒餘宅”。但當我們用現代生活的眼光觀望陶淵明的生活,就會發現他簡直是隱居界的“凡爾賽”天花板。
畢竟陶淵明歸隱后居住著遠離喧囂的天然山水園林,坐擁“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的田產,有著“僮僕歡迎,稚子候門”的傭人團隊照料生活起居,閑暇時刻便可以望著優美的景色享受一杯醇厚的山間特調。
此等生活放在當代,是大多數人求之不得的人生終極生活理想。陶淵明如果把日常生活拍成vlog,打上“離職后不上班的一天”標籤,熱搜詞條必定會霸榜三天三夜,評論區充斥一片豔羨聲。
陶淵明像。來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而就在大多數隱士還在居住普通草房時,王維已經遙遙領先住上了豪華山野大別墅。《舊唐書·王維傳》中記載王維隱居時的住所:
“得宋之問藍田別墅,輧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
別墅周圍有輞水環繞,每日睜開雙眼便可欣賞蒼翠山林,讓疲憊的雙眼得到自然的凈化;每日伴著“秋水日潺湲”的動聽聲音入睡,自然的白噪音幫助放鬆緊繃的身心;每日無聊時便倚靠在落地窗邊,望著“渡頭餕落日,墟里上孤煙”的閒適景致。別墅周圍還修建了竹洲花塢,每日在此撫琴吟詩,打卡每一季盛開的花海,感受自然的意趣,抒發自我的閒情逸緻。
02
山林生存必備技能
山林生存需要準備什麼,需要掌握什麼必備生存技能?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們的行動便是最好的答案。
山林生存相比城市生活自然會遇到更多的困難,面對交通閉塞、物資有限的荒野,隱士們各顯神通,動用自己掌握的生存技能就地取材,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山林求生特輯。
謝靈運可謂古代版“貝爺”。在《山居賦》中描繪了他自給自足其樂無窮的山林生活,展現了教科書式的荒野求生技能。
荒野求生首先需要為自己建造一處住所,謝靈運就地取材,嘗試了多種材料和不同的建造方法,有“黃屋實不於汾陽”的黃泥屋,有“茸梁於岩麓”的茅草屋,有“飛漸榭於中江”的木屋等等。
建造完成住所之後,接下來需要做的便是製作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工具。謝靈運選擇的材料便是附近隨處可見的竹子。他將整根毛竹打通,然後一根根連接起來,從遠處引取澗水,“激澗代汲井”來滿足日常的取水需要。日常用於捆紮的繩索也是他親手用白天所拔茅草製成,並且“其灰其炭,鹹各有律”,可以自己燒制不同樣式和功能的陶器。
陶鴨。來源:故宮博物院
“荒野求生”中的食物也是謝靈運就地採集的。根據不同的時令合理分析並規劃採集的地點,採集的種類也是在山林生存中必備的技能。謝靈運“六月採蜜,八月撲栗”,在野外尋找蔓草,自己親手釀製山清酒,在高高的樹林中尋找桑實,在野花椒的根上剝取陸英,在向陽的山崖上挖掘茜草,可謂純天然無污染的有機生活。
飲食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隱士們的飲食並非粗茶淡飯,而是“山野米其林大餐”。
翻開林洪的《山家清供》,恍如進入《中華小當家》的世界,所有的食物彷彿都閃耀著誘人的金光。《山家清供》中所記基本為家常食品,食材極易獲取,但製作技藝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和米其林餐廳相媲美。
擺盤精緻做工精細的蟹釀橙讓人只一眼便淪陷。這份精緻的菜餚需要把黃熟個大的柳丁切去頂,剜去瓤,稍留點汁液。用蟹膏肉填滿橙中,仍用帶枝頂蓋覆蓋上。放入甑裡,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蘸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雅興。蟹肉的鮮甜、柳丁的清香彼此融合,其風味之美可想而知。
在食慾不振的炎炎夏日,涼皮涼麵就成為最佳的選擇,可曾想隱士們也鍾情在炎炎夏日嗦著一碗冰冰涼涼的“槐葉淘”,感受著酷暑中的清涼。這種餐點的製作方法主要為:在夏天採摘長得高的好槐葉,用開水略浸,研細濾清汁,和麵作淘,用醋、醬做成調味汁,再將麵條細密擺在盤中端上來,一碗涼麵成了隱士們度過熱浪的“避暑神器”。
來源:視覺中國
在寒冷的冬天怎麼能少得了一頓火鍋呢?古代的隱士們也是這樣想的!“撥霞供” 中便介紹了古人的涮肉法。他們將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料腌一下,把風爐安到桌上,用少半鍋水,等水開了一滾後,每人拿一雙筷子,自己夾肉放在開水裡,擺動涮熟了吃。吃的時候,隨個人的口味,蘸調味汁。這和現代的火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甚至可以稱其為原生態版的火鍋盛宴!
當隱士們遊玩山水時,在河灘邊“BBQ”便是一個絕妙的選擇。《山家清供》中便記載了“酥瓊葉”這樣一種燒烤小食。把隔夜的蒸餅薄薄地切成片,塗上蜂蜜,或者塗上油,放在火上烤。然後放到地面的紙上,散散火氣。吃起來非常鬆脆,並且還能止痰化食。想像一下,一群遊山玩水的隱士們有人負責點火,有人負責燒烤,有人負責享受美食,最後大家一起吟詩飲酒,其樂融融。
來源:視覺中國
03
隱士們的社交“三十六計”
你以為隱居就是“斷網躺平”?其實隱士們早把深山老林玩成流量戰場:高情商練習、反向行銷、人設造星……隱士們的社交“三十六計”,你又能讀懂幾條呢?
陸羽的茶會就是一次高情商考驗大會。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明確提出了飲茶時的茶碗分配規則:
“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陸羽的影視形象。來源:《典籍里的中國》
茶會中,一般只準備三碗茶;若客人規格更高,那麼就準備五碗茶。若客人有五名,則分三碗茶;若有七人,則分五碗茶。原來“你有四杯水但來了五位領導,你會怎麼辦”的高情商練習在古代便有了雛形。接下來便是賓客們的頭腦風暴時刻了,究竟怎麼做才能高情商地完美解決呢?
網友們的“高情商”解決方案是: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領導們我來遲了,自罰四杯”“四杯水倒自己頭上,給領導們助助興”。然而陸羽之所以這樣分配茶的數量,並非為了為難賓客,也不是因為吝嗇。而是一方面為了觀察考驗賓客們的品格和情商,另一方面更是為了宣揚互相分享、共同取樂的優良品格。
反向行銷也早已成了隱士們收穫offer的一種社交手段。嚴光的核心策略便是以退為進,反向行銷。《後漢書·嚴光傳》記載:
“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後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帝疑其光,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後至。”
在劉秀繼位後,嚴光便通過隱姓埋名,為自己樹立起一個“愛自由不愛官場”的人設,通過反向行銷來吸引劉秀的注意力。甚至當劉秀親自會面嚴光時,他甚至做出了“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的行為。將自己的腳架在皇帝的肚子上,是大不敬行為,皇帝生起氣來千刀萬剮都不為過。嚴光卻機智地把握著反向行銷的尺度,以退為進,一步一步地將皇上拉進自己構建的“行銷陷阱”之中,最後心滿意足地獲得皇帝的賞識,在官場立穩了腳跟。
隱居也不能完全閉門造車,適當地立人設為自己謀求一條新出路。隨駕隱士盧藏用因考中進士后遲遲無法獲得官職,便決定隱居終南山,通過散佈自己的名聲、託人舉薦等方式為自己立下一個才高八鬥但安貧樂道的人設。盧藏用也使用了一些“小心機”來讓立人設這一行銷策略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每一次的隱居選址都是精心設計過的,精準地與君主把控著產生美的距離。通過這一人設,他也成功地引起了君主的注意,最終獲得了自己夢想的offer。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