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則新聞:
26歲北大研究生當食堂阿姨。
據三聯生活周刊報導,26歲的黃女士是北京人。
2022年,她畢業於北京大學健康傳播專業,是新聞傳播學院碩士。
碩士畢業後,黃女士選擇留校當一名“食堂阿姨”,被學生親切地叫做“黃媽”。
黃女士分享,從早上到下午1點閉餐,基本上沒有坐著的時候。雖然很累很辛苦,但不用腦力勞動,多休息就好。
她稱,一開始並不習慣從早上站到下午的體力活兒,但對她來說,這些辛苦和勞累都是睡一覺就能緩過來的。
黃女士透露,自己也去過互聯網大廠實習,可每天被KPI推著走的滋味並不好受,“我本來就抗壓能力一般,我更想吃體力的苦”。
她說:“在食堂工作的時候,比在互聯網大廠更快樂,做食堂阿姨是自己特別特別開心的一段時間了。”
她表示不和別人比,自己滿足就是最好的工作,想一步步做到食堂經理。
“其實這份工作好不好,全看自己,自洽贏過一切體面。”
評論區里,有人羨慕,有人不解,有人質疑……
但更多的網友,送上祝福:
“憑本事掙錢,不偷不搶,太厲害了。”
“職業沒有高低貴賤,自己開心就好。”
“北大的研究生,當食堂阿姨怎麼了,自洽就好。”
是啊,其實這份工作好不好,全看自己。
《無聲告白》中寫道: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個時代從不缺“逆流而上”的勵志故事。
但“黃媽”的轉身,卻讓無數人看到另一種選擇——
人生未必總要登高望遠,能在煙火氣里自得其樂,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是早稻田大學的高材生。
畢業之後,他不務正業,開了家名為“彼得貓”的爵士酒吧。
剛開始,只是為了謀生。
經營酒吧不夠還貸款,村上就一邊開店一邊從事英文作品翻譯工作。
©視覺中國
漸漸地,村上春樹聲名鵲起,這才踏上了寫作之路。
村上春樹坦言,自己從沒想過會成為作家:
“我調雞尾酒,做三明治,沒有想要會成為作家,而它就這麼發生了。”
2021年,村上春樹在東京廣播電臺首開專欄節目。
他在第一期節目中就對聽眾說:
“與其在別人的賽道上氣喘吁吁,不如在自己的節奏里翩翩起舞。”
《心流》中寫道:
“當一個人自成體系,連時光都會為他讓路。”
武漢小夥陳曌今年31歲,出生在武漢漢正街。
陳曌的父母從擺地攤起家,逐步創業有了200多人規模的服裝工廠。
5歲時,陳曌接觸到了書法,一下子就愛上了。
高考時,他堅持要繼續學書法,父母很反對:
“書法可以冶情,但怎麼能當飯吃呀?”
可陳曌很倔強,非要學書法,並如願考上了湖北美術學院的書法專業。
2016年,他大學畢業,選擇在書法領域創業,隨後在前往法國的旅行過程中,他發現法國人對中國書法頗有興趣,便開始在法國教授書法。
此時,陳曌父母的工廠因為經營不善倒閉,背上了2000萬元的債務。
2017年底,陳曌回到武漢,繼續教授書法。
只是這一次,陳曌趕上了自媒體的風潮,他製作了線上書法課,還做起了書法自媒體,他設計了書法的文創產品,僅僅一款毛筆就賣出去了幾萬支!
2024年,陳曌終於還清了2000萬元的債務。
此時,他的父母才明白:
原來兒子堅持的熱愛,竟是如此難能可貴!
一切的熱愛,都始於自洽。
我關注的一位博主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MIT。
從小,這位博主就是響噹噹的“卷王”,從清華卷到MIT。
他本以為,到了MIT,自己還可以考“卷”成為贏家,但入學後才發現,自己和同學們最大的不同,在於別人根本不是“卷”,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博主就說:“他們最大的特點是Authentic。”
就是真誠。
真誠地熱愛、真誠地投入,發自肺腑地愛著某件事,然後全力以赴。
博主舉例說,有一個同學熱愛發明。
真的就是不分晝夜地在搗鼓,在他的實驗室里,似乎都不存在天亮天黑這件事,睜眼就乾,閉眼就睡。
博主感慨說:“我們從小都在卷做題、卷考試、卷高分,可我的同學們,為了熱愛根本不用卷。”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的本質,是讓一個人成為會發光的樹,而不是被修剪的盆栽。”
自洽的人,不糾結,不內耗。
把精力都放在願意為之努力的事情上。
就像電影《心靈奇旅》中的臺詞:
“不是每個人都要遨遊宇宙,找到自己的‘火花’就足夠。”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追求別人的認可,而給自己設定許多標準。
也把這種標準加到了孩子的頭上。
一旦達不到,便開始焦慮、自責、痛苦,陷入無盡的精神內耗。
可事實上,你追求的,真的是你熱愛的嗎?
你讓孩子追求的,又真的是ta熱愛的嗎?
也許,該停下來。
等一等,想一想。
我們是否太過執著於既定的標準,卻忘記了接納自己、接納孩子,從而實現幸福人生最基礎的一件事
——自洽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就說: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然而,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也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孩子只有親自去走,去體驗,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真正的幸福,從不是活成別人眼中的標本,而是活成自己心裡的風景。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放下焦慮,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和支援,允許他們走彎路,允許他們犯錯,如此,孩子才能在不斷的嘗試和摸索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正如《園丁與木匠》中寫到的:
“養育孩子不是雕刻木材,而是培育種子,允許他們像爬山虎一樣自由生長,或許某天回頭,會發現整面牆都流淌著生命的綠意。”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願我們,都從自洽開始,奔向人生的曠野。
作者:昱子 來源:二孩媽媽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