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分析巧克力的成分,你將發現它能讓人產生美好感覺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一種叫做苯乙胺的化學物質。
當我們受到性刺激時,腦垂體也會分泌這種化學物質,它可以使人的感受力增強並且使心跳加速。多巴胺對於產生戀愛的感覺也有一定的作用。去甲腎上腺素能刺激腎上腺素的產生,腎上腺素反過來讓心跳加速,於是多巴胺快速流經大腦,讓我們覺得很舒服。
大多數幸福快樂的感覺都來自苯乙胺的作用,當這些化學物質放在一起,它們的作用有時候能超越負責邏輯思維的大腦的控制,從而使人陷入“瘋狂”的戀愛中。失去理性的浪漫想法被認為是在催產素的作用下產生的,這是一種基本的性刺激激素,是極度興奮和產生情感依戀傾向的產物。你越激動,催產素分泌得就越多。這就是生物學上對“愛”的解釋,一點兒都不浪漫.
性慾、戀愛和伴侶關係並非源自神祗的安排,而取決於那些點燃激情之火的生物程式。人類對愛情的態度受基因和激素的嚴格控制。
祖先原始的繁殖衝動至今仍深刻左右人類的思維和行動。不論擇偶、吃醋還是外遇,專家們發現無意識的進化力量無處不在,而所有瘋狂舉動的唯一目標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給後代。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人造愛情也逃不掉七年之癢。孤獨的人們啊,還是老老實實地等待著丘比特的神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