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仍是一種奢侈品。
家裡有老人的朋友,一定聽過“三轉一響”。所謂“三轉一響”,說的就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以及收音機。從“三轉一響”的排位里我們就能看到,自行車是首屈一指的奢侈品。當時的人們在討論“飛鴿”、“永久”自行車時,就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萬元戶討論“捷達”、“桑塔納”。
由於計劃經濟的限制,所以當時想要購買一輛自行車必須要有自行車票。對於那些即將邁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來說,自行車票真可謂一票難求。然而,作為“三大件”之一,自行車是岳丈大人的硬性規定,所以小青年們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淘到車票。
到了八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自行車行業也隨之發生了劇變。不但自行車的數量暴增,品牌也不止局限於“飛鴿”、“永久”、“鳳凰”,市面上出現了形形色色品牌的自行車,讓老百姓挑花了眼。上世紀九十年代,是北京自行車數量最多的時期,據統計,1995年全市總共有八百多萬輛自行車,不僅是全國之首,更是世界之最。
北京第一家自行車廠,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朝陽門外大街關東店的自行車廠,後來改名為“北京自行車一廠”。從這家自行車廠生產出來的自行車,是“火炬牌”。到了後來,北京市輕工業局將該廠生產的“火炬牌”改名為“燕牌”。遺憾的是,“燕牌”自行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停產了,所以我們現在已很難再看到該品牌的自行車了。
或許對於一些老北京的人來說,“燕牌”自行車仍是他們記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