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中象棋的“定型期”是在北宋,時人在寶應象棋的基礎上,改良了象棋的玩法,發明瞭與現在規則相同的象棋。在今開封地區,曾出土過一套完整的北宋銅象棋。
北宋第一位深入研究象棋的名家為洛陽人尹洙,這位被譽為河南先生的象棋名家生前著有多部棋譜。尹洙的所有棋譜中,最出名的便是《象戲格》。
根據這部象棋書來看,北宋時期流行的象棋玩法有很多種,我們所熟悉的不過是當時最流行的一種罷了。在當時,最主流的玩法便是橫九路縱九路,棋子中包含車馬相士將炮卒七種的象棋玩法。
當時的象棋做工十分考究,正面是陰刻的文字,背面是生動的圖案。“將”的背後畫著威風凜凜的將軍,腰上佩戴寶劍;“士”是女將軍,穿著戎裝和長裙;“象”就是一頭大象;“車”則是套著馬的戰車;“馬”是飛馳的駿馬;“炮”是被發射出去的擂石;“卒”是嚴陣以待的士兵。
和今天的象棋相比,北宋的象棋沒有“楚河漢界”。我們知道,“楚河漢界”說的是滎陽廣武山。西元205年,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於此處對峙,雙方以鴻溝為界二分天下。《史記》有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這道鴻溝,便是象棋盤上的楚河與漢界。
不過,雖然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在秦末漢初,但北宋初期的象棋盤上卻並未出現楚河漢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