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但不是你想像的樣子。
在許多歐洲城市,至少在中世紀後期,大多數歐洲城市都有手工業行會,這些行會集體生產該團體所能生產的幾乎所有種類的武器和盔甲。行會是一個行業組織,城市中從事某一行業的所有成員在某些方面共同工作,而在另一些方面則單獨工作。
儘管你可以像一個冒險者那樣在歐洲城市中走來走去,並可能找到可能需要的一切。但你不會去“武器商店”,相反你必須先去“劍匠店”。
刀匠(cutler)可以將你喜歡的刀刃樣式安裝到刀柄上——他們還可以重新安裝刀刃、修理任何配件、打磨刀刃並清理鏽跡。他們製造刀刃以外的部件,而刀刃是從專業刀刃匠(bladesmith)處購買的,然後刀匠將各部件與刀刃按要求組裝成最終作品。
但你可能不得不去細木工或皮革匠的店裡定製刀鞘。在熱那亞,可能更常見的是弩製造商。托萊多、圖盧茲和波爾多製造劍,科隆製造戟,巴塞羅那製造小圓盾。盔甲製作者可以製作整套盔甲,也可以只製作一部分,有些盔甲店專門製作單個部件。
在大多數這樣的商店裡,你還可以定製特別的產品,因為此時歐洲的整個生產系統仍然依賴於從事熟練工種的學徒。
當然,如果你對定製盔甲或武器不感興趣,也可以試試小販的攤位。你也許能從不情不願的城市衛兵那裡買到或借到現成的盔甲或武器。在一年一度的集市上,各行各業的商人都會到奧格斯堡或紐倫堡這樣的大城市出售他們的商品,你可以在帳篷小巷裡來迴轉悠,找到製作簡單武器的鄉村手工業者,或者收購需要轉售或修理的物品。
這就是你作為一個中世紀士兵為戰爭所需裝備的購買管道。但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我要自己買武器和裝備,難道不應該是我的領主或國王為我準備好嗎?
除非你是某個領主的家臣,但那已是中世紀晚期的事了。
正如我以前的文章所介紹的,中世紀早期的士兵一般都是自備盔甲和武器的。
因為服兵役的都是那些有能力武裝自己的人,他們是地主、貴族和較富裕的平民、以及大量的城鎮居民。
中世紀的國王,即使是在中世紀後期通過徵兵來組建軍隊,也不是把農民從田野中召集起來,然後把長矛交到他們手中——他們是在徵召或雇傭社會上有武裝的階層。
在士兵自備武器和盔甲的情況下,如果戰爭來臨,理論上就沒有必要製造新的武器和盔甲,因為士兵們會帶著他們已有的武器和盔甲出現。
然而,在重大戰爭或戰役之前,由於士兵更新裝備或努力履行提供裝備的義務,可能會出現搶購武器的現象。不過,還是有其他來源可以得到補充。
中世紀晚期,尤其是15世紀晚期的英國士兵通常是某個大領主的家臣——他們簽署了一份“制服和養護”合同,為領主服務,以換取報酬、衣物和食物。
大領主可能擁有大量軍械庫來裝備他們的隨從。約翰·法斯托夫爵士(1380-1459)在去世時手頭就有幾十件布夾克、輕盔、鎖子甲和鑲片甲,用來裝備他的家臣。
這些大量庫存將供家臣(主要是弓箭手和長矛兵)使用。如此龐大的武器庫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批量購買而形成的,尤其是弓可以在集市上從商人手中批量購買。在戰爭之前,大領主可能會進行一次特別大規模的採購。
最後,君主可以直接提供盔甲和武器。為了維持儲備,國王會設立皇家軍械庫或安排直接購買盔甲。
愛德華三世國王的主要軍械庫設在倫敦塔。14世紀和15世紀早期有大量記錄存世。總的來說,倫敦塔軍械庫在戰時會接受大量新庫存,然後就會逐漸消耗掉。
因此,當1338年英國與法國的戰爭進入白熱化時,庫存中的大量盔甲被分發了出去。
國王們購買的盔甲和武器可能數量巨大。早在1295年,倫巴第商人弗雷德里克就在布魯日為法國國王菲力浦的艦隊收集了以下物品:
2853個頭盔
6309個圓盾
4511件鎖甲襯衫
751對金屬手套
1374個護頸
5067件板甲衣
通常,國王們都與中間商打交道,他們從不同的渠道購買盔甲和武器,然後將它們集中起來。15和16世紀,科隆和荷蘭的商人似乎收集並轉售魯爾河一帶生產的大批盔甲。
箭也許是中世紀最易損、最易耗的武器,而弓也很容易折斷和用完。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在百年戰爭中前往法國征戰之前,就購買了24萬支箭。鑒於弓箭手一般應攜帶一張弓和24支箭,這些大量訂單可能是對弓箭手自身裝備的補充。
很難說清楚國王為什麼需要補充軍隊的裝備。這可能是為了迅速裝備和武裝大量士兵,以及為領導人提供最好性能的裝備,以不計成本地發揮最大效力。
一般來說,雖然士兵、領主和國王在和平時期都會儲備一些盔甲和武器,但至少在中世紀後期,戰時“緊急訂購”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是中世紀軍隊裝備的一部分。這些訂單會“下達”給在自己商店工作的商人和盔甲師,而不是由隸屬於軍隊的盔甲師製作。
隸屬於軍隊的盔甲師主要是修理壞掉的東西,而不是在行軍途中製作新裝備——畢竟一場戰役不適合製作1000件新胸甲。
這些盔甲都是提前製作好的,雖然中世紀仍然是前工業時代,但盔甲製造已經是一個驚人的機械化過程。
水車為高爐和熟鐵吹煉爐的風箱提供動力,水車還能帶動錘磨,將鑄鐵壓平成鋼板或鐵板。
盔甲在整個歐洲都有生產,但似乎只有幾個地區的出口量最大。14和15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是最大的盔甲製造中心,尤其是米蘭,其次是佈雷西亞。
在米蘭,盔甲師不受德國一些城市限制作坊規模的行會規則的限制,因此米薩利亞家族(Missaglias)能夠創建一個龐大的一體化企業,控制從冶煉礦石到拋光成品盔甲的所有盔甲製造流程。他們可以將單件盔甲分包給不同的作坊,通過巧妙的分工,甚至可以在短短一天內完成一件完整的盔甲。
米蘭附近的布雷西亞城也生產了大量盔甲,而且似乎專門從事廉價的大規模盔甲生產。14世紀晚期和15世紀已知的佈雷西亞盔甲工人有150多人,這還不包括學徒或其他無名工人。
在佈雷西亞和米蘭之間,義大利的出口產品遍佈於歐洲大部分地區。
另一個主要的盔甲產地是科隆周邊地區和威斯特伐利亞地區。
在這裡,似乎沒有什麼大的工坊。由於德國的這一地區沒有一個大型的生產中心,許多“科隆”盔甲似乎都是由因戈爾施塔特等城鎮的小型商店(大約十幾個或更少的人)製造的,然後由科隆的商人集中起來。根據這些盔甲較低的價格(1437年為25天的工資,1537年為7天的工資),可以推測其生產速度非常快,價格也很便宜。
相比之下,在15世紀,從米蘭或其他優質生產中心為一名士兵製作一件上好的全套盔甲需要花費100到160天的工資,到16世紀仍居高不下。
說到高品質的盔甲,德國的一些城市似乎很重視這一點。蘭茨胡特和奧格斯堡生產了卓越的盔甲,但它們並沒有生產大量的盔甲用於出口。
另一方面,紐倫堡對盔甲商的安排也很奇怪。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里,市議會限制盔甲師商店只能有1名師傅和2到4名學徒或滿師學徒。在大型比賽或戰爭之前,可能會暫停這些規定,這表明了偶爾的緊急命令的重要性。
到16世紀,有了共用的水力錘磨機(1522年有3個落錘)來生產鋼板,但除此之外,商店似乎無法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從理論上講,紐倫堡有嚴格的品質控制,以確保以優質盔甲著稱。然而,紐倫堡有如此多的盔甲製造者,他們生產的盔甲數量相當大,早在14世紀就能完成1000件盔甲的訂單。
可能正是由於這些大量訂單的壓力,導致一些盔甲師將來自科隆的廉價盔甲當作紐倫堡生產的盔甲重新出售。行會記錄和紐倫堡盔甲的冶金學都表明,製造商偷工減料,用劣質鋼甚至鍛鐵製造盔甲(或從別處購買後轉售)。
最後要提到的地區是低地國家。雖然一些荷蘭商人似乎一直在銷售來自威斯特伐利亞的盔甲,但現在的比利時地區本身就是一個盔甲生產中心。英國的許多盔甲訂單都是向佛蘭德斯或低地國家其他地區的商人發出的,儘管其中一些訂單可能是商人轉賣自其他地方的盔甲。
這些商人就相當於是軍火商,他們的作用是提供當地沒有的大量軍火,或以更低廉的價格批量提供。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歐洲很早就出現了真正的國際性大規模軍械貿易。
原因在於,雖然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國內的武器裝備工業,但這些工業通常不足以滿足戰爭期間的“緊急訂單”,尤其是當國王或大領主需要為成千上萬的士兵購買盔甲和武器時。
在盔甲工業中,大約有兩類人可以被稱為“大宗軍火商”——一類是從盔甲師或中間商那裡購買並出售給盔甲購買者的商人,另一類是專門的軍械商,他們既是商人又是工匠,控制著完整的供應鏈,能夠完成大量訂單。後者是一個特例米蘭的米薩利亞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米薩利亞家族創建了一個垂直整合的跨國盔甲企業,到1500年左右,他們在米蘭擁有6家工廠,在羅馬、那不勒斯、巴塞羅那和圖爾也有附屬工廠。他們利用兩個礦區及其相關熔爐製造鋼坯,並從米蘭公爵那裡租用了一台錘磨機。
此外,米蘭還與某些地方(例如英格蘭就需要從奧地利南部進口優質盔甲鋼材)不同,米蘭非常靠近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優質鐵礦床。這意味著大量優質鋼材可以輕鬆運輸到米蘭。
其次,米薩利亞家族控制著流程的每一個步驟,並在分包商之間進行分工,從而創造了極其高效的運營,實現了顯著的規模經濟。他們的盔甲品質也非常有名——15世紀米蘭出產的帶有盔甲商標記的盔甲通常都經過熱處理,以提供盡可能好的保護,而且鋼材品質上乘。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切,是因為米蘭有一套複雜的分包制度,這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德國城市所不能比擬的。
德國盔甲師幾乎只能控制自己的作坊,他們與自己工人的關係也受到行會的限制。這樣做的結果是,一個盔甲師家族無法建立起對競爭對手的商業支配地位,而這正是他們的初衷。
舉例來說,儘管赫爾姆斯赫密德家族才華橫溢,但他們始終無法收購奧格斯堡的其他盔甲師,也無法將他們降格為分包商。
米蘭則是另一回事。因此,在米蘭,工人可以受雇製作非常有特色的全副盔甲,然後由“高級盔甲師”在最後進行組裝。
我們可以從15世紀米蘭盔甲的標記方式中看到這種做法的證據——每個工人都會在自己製作的盔甲上做標記,然後師傅會在每件盔甲上做標記,作為最後質量檢驗的標誌。
此外,許多雇傭合同都顯示了專業工人製作單件作品的情況。這些合同可以有多種形式,通常是製作一件特定的盔甲,如頭盔。
盔甲師之間以及盔甲師與商人之間也會有更複雜的合同安排——在某些情況下,一方提供資金和材料,另一方提供所有工作力,而提供資金的一方將獲得三分之二的利潤。
后一種安排的重要之處在於,一方成為投資者,而另一方則完全是生產者。不得不說,這太像資本主義了!
因此,米蘭的盔甲不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顯得與眾不同,它的盔甲佔據了真正的國際市場。
相比之下,其他盔甲中心似乎大多服務於地區市場——來自低地國家的盔甲師在勃艮第和北海地區銷售,南德意志盔甲師在神聖羅馬帝國和波蘭等鄰近國家銷售。
總之,中世紀的國王們在戰時訂購的大量盔甲似乎主要是由歐洲少數幾個專門製造大量盔甲的城市或地區提供的,必要時還可以快速製造。
英國或法國等國家的當地盔甲工業可以滿足和平時期的個人需求,雖然價格比進口盔甲便宜,但它們卻沒有能力在戰時生產大量盔甲,品質上和和紐倫堡及米蘭盔甲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因此,作為一個老兵,你已經知道,想要在戰場上活得更久,義大利或德國盔甲才是最適合你的。但如果你很難得去一趟著名的盔甲中心,那麼還有一個選擇。中世紀的許多城市總是會有一年一度(有時不止一次)的大集市,在這裡,只要你識貨,完全可以買到上好的裝備。
· · ·
關注我的公眾號,發現更多異世界趣歷史。